至齋詩為劉知錄作
酒邊琴外蕣華明,栗里幽人遠念生。
一寸光陰知有限,百年心事恐無成。
追隨春服攀高駕,指點雩童問去程。
簣土未升泉有達,高深那得便忘情。
酒邊琴外蕣華明,栗里幽人遠念生。
一寸光陰知有限,百年心事恐無成。
追隨春服攀高駕,指點雩童問去程。
簣土未升泉有達,高深那得便忘情。
在飲酒撫琴間,如木槿花般的時光顯得明亮,像陶淵明那樣的隱士產生了悠遠的思念。知道一寸光陰都有限,擔憂一生的抱負難以實現。追隨穿著春服的人們登上高車,指點著像曾點弟子那樣的少年詢問前路。土堆雖未壘高但泉水已有通達之勢,面對這高深之景怎能輕易忘卻情感。
蕣華:木槿花,朝開暮落,常用來比喻時光短暫。
栗里幽人:指陶淵明,他曾隱居栗里。
追隨春服:化用《論語·先進》中‘暮春者,春服既成’的典故。
雩童:指曾點在沂水之畔所描述的童子。
簣土:一筐土,比喻積累的微小事物。
由于缺乏具體資料,推測此詩可能創作于詩人感慨時光、思考人生之際。當時或許社會環境相對穩定,詩人有時間思考自身的理想和事業,在與友人的交往中,借詩表達自己的心境。
這首詩主旨在于感慨時光有限,擔憂人生一事無成,但又有積極進取之意。其特點是用典自然,意象豐富,情感表達細膩。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展現了詩人對人生的思考。
初日渲空,鳴禽迎曙。扶筇直上層巒去。眼前一霎白云飛,濛濛忽失千巖樹。雨洗輕塵,風干蘚路。四圍景色明如故。二分濃綠一分紅,秋山不減春山趣。
劉侯校書天祿閣,向人輒作山水畫。長巒老樹翠蓋攲,轉瀑崩厓練花瀉。玄冠白袍問子誰,濠梁漆園避世者。京師塵起碧于云,炎洲瘴來疾如射。揮毫定憶龍河上,挾帆久睨匡廬下。
白玉堂中鹓鷺群,十年江海嘆離分。豈意與君逢此地,亂山攜酒看飛云。
須到露寒方有態,為經霜裛稍無香。移根若在秦宮里,多少佳人泣曉妝。
燕子蜂兒各自忙,玉魂誰返杜秋娘。人間抵死無殊麗,免喚分司御史狂。
為愛青陂甚瀟灑,二三杖屨樂徘徊。道人棹雪今何在,野老牽衣不放回。別塢犬聲風送至,誰家梅影月偷來。卜鄰若許成茅屋,日種芝蘭千百栽。
下山卻是上山泉,欲飲還須在水源。不信諸君泉上看,千條萬派落前川。
乍起狂風欲亂眸,橫流濁水雜清流。有時日霽真容易,一片青天又蜃樓。
試看而今是甚時,文殊無地得游嬉。衲僧眼目難瞞處,把定乾坤未許伊。
爨下有焦桐,柯亭有枯竹。何期得遇蔡中郎,一取為琴一為笛。中郎已死知音稀,每有奇物誰能知。汨沒泥沙棄水火,令人往往心傷悲。國初至今二百載,其人與骨今安在。二圖淪落在人間,墨跡依稀猶未改。吾鄉陳伯煒、鄭浮丘,兩人前輩稱風流。坐賓樓上三更月,吹笛空江萬籟秋。名公詩句題應遍,畫圖瀟灑尤堪羨?;腥舻崖暯下?,尚疑月色樓頭見。當年棄置廢簏中,蠹魚蝕盡塵埃蒙。余偶得之發大叫,心顏怡悅開雙瞳。吁嗟乎,奇物顯晦自有數,豈但柯亭之竹嶧山桐。
咫尺行□隔幾街,高吟何處美人偕。燕郊又屬花時感,剡曲空勞雪夜懷。伐木有聲鶯在谷,抱琴無韻月明齋。行宮朝罷親曾數,屈指城西少舊儕。
平林帶煙波渺渺,風低葭菼秋聲小。望中疑是彭蠡湖,十百為群盡陽烏。楚天未雪無雨霜,南來豈必謀稻粱。哀音若欣云路迥,老翅不厭關河長。汀州水落成平陸,散亂鳧鹥聚沙曲。低飛不肯俾寒鴉,猶繞荒村破茅屋。屋中有客揮五弦,從之不得心茫然。何人圖畫能著此,趙氏丹青稱大年?;諒R元年頌鳳歷,此圖正是當時跡。便從宣和到靖康,艮岳禽聲起秋夕。古往今來幾盛衰,摩挲老眼竟成悲。良工心苦人莫識,似寫周宣鴻雁詩。
匆匆出郭又經旬,和氣薰蒸處處春。料得錦囊詩拍塞,寄來曾拜一篇新。
太平天子,等閑游戲,疏河千里。柳如絲,偎倚,綠波春水,長淮風不起。如花殿腳三千女,爭云雨,何處留人???錦帆風,煙際紅,燒空,魂迷大業中。
淑德生全美,深閨禮自防。訓嚴今孟母,誓苦昔共姜。科欲傳三世,兒令學四方。棲鸞吾所愛,千里索銘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