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語:鋌而走險
拼音:tǐng ér zǒu xiǎn
注釋:鋌:急走的樣子;走險:奔赴險處。指在無路可走的時候采取冒險行動。
同義詞:逼上梁山 、狗急跳墻 、孤注一擲
反義詞:畏縮不前
例句:["1. 為了償還債務,他竟鋌而走險去搶劫銀樓。","2. 如今救人如救火,只好鋌而走險,直闖虎穴了!","3. 天理昭彰,鋌而走險、作奸犯科的人是難逃法網的。","更多句子 ++"]
出處:《左傳 文公十七年》: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鋌而走險,急何能擇?
印證:["1.《左傳.文公十七年》:「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鋌而走險,急何能擇?命之罔極,亦知亡矣。」(源)","2.《明史.卷二三○.馬孟禎列傳》:「畿輔、山東、山西、河南,比歲旱饑。民間賣女鬻兒,食妻啖子,鋌而走險,急何能擇?一呼四應,則小盜合群,將為豪杰之藉,此民情可慮也。」","3.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如是我聞四》:「論者謂難端發自乙,甲勢不兩立,乃鋌而走險。不過自救之兵,其罪不在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