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語:生吞活剝
拼音:shēng tūn huó bō
注釋:原指生硬搬用別人詩文的詞句。現比喻生硬的接受或機械的搬用經驗、理論等。
同義詞:不求甚解 、和囫圇吞棗 、囫圇吐棗
反義詞:貫通融會 、含英咀華 、舉一反三
例句:["1. 學習外國長處要考慮國情,生吞活剝地套用是不行的。","2. 我哪懂什么叫資料庫處理系統?我是生吞活剝地硬學。","3. 這部電影的情節,根本就是把外國作品生吞活剝地抄襲過來。","更多句子 ++"]
出處:唐劉肅《大唐新語·譜謔》:有棗強尉張懷慶好偷名士文章……人為之諺云: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
印證:["1.明.徐渭〈奉師季先生書〉其二:「大約謂先儒若文公(朱熹)者,著釋速成,兼欲盡窺諸子百氏之奧,是以冰解理順之妙固多,而生吞活剝之弊亦有,此正后儒之所宜深戒者。」","2.明.寓山居士《魚兒佛》第三出:「又有一樣,把別人的文字取了自己高名,那前輩受他生吞活剝的怎么處?」","3.清.錢謙益〈曾房仲詩敘〉:「夫(李)獻吉之學杜所以自誤誤人者,以其生吞活剝,本不知杜,而曰必如是乃為杜也。」","4.清.黃宗羲〈壽李杲堂五十序〉:「始知今天下另有一番為古文詞者,聚歛拆洗,生吞活剝,大言以為利祿之媒。」","5.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一:「熊掌豹胎,食之至珍貴者也;生吞活剝,不如一蔬一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