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語:三緘其口
拼音:sān jiān qí kǒu
注釋:緘:封。在他嘴上貼了三張封條。形容說話謹慎。現在也用來形容不肯或不敢開口。
同義詞:道路以目 、諱莫如深 、緘口不言
反義詞:口若懸河 、夸夸其談 、滔滔不絕
例句:["1. 無論怎么問,他就是三緘其口,不愿透露任何訊息。","2. 在這種高壓統治下,莫怪大家對許多事都三緘其口。","3. 我對這件事情完全不了解,只好三緘其口,不好插嘴。","更多句子 ++"]
出處:《太公金匱》:武王問:‘五帝之戒;可得聞乎?’太公曰:‘黃帝云:予在民上;搖搖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緘其口;慎言語也。’
印證:["1.漢.劉向《說苑.卷一○.敬慎》:「孔子之周,觀於太廟。右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源)","2.《孔子家語.卷三.觀周》:「孔子觀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廟,廟堂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3.《北齊書.卷三七.魏收列傳》:「周廟之人,三緘其口。漏卮在前,欹器留后。俾諸來裔,傳之坐右。」","4.《意林》卷一引《太公金匱》:「予在民上,搖搖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緘其口,慎言語也。」","5.宋.尤袤《全唐詩話.卷一.姚崇》:「欽之伊何?三命而走;謹之伊何?三緘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