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喻束縛;壓迫。厄,通"軛"。
1.見"遫犖"。
1.傳說中的山名?!冻o.大招》"北有寒山,遫龍趘只。"王逸注"遫龍,山名也。趘,赤色,無草木貌也。言北方有鈔之山,陰不見日,名曰遫龍。"一說神名¢興祖補注"《山海經》西北海之外有章尾山,有神身長千里,人面蛇身而赤,是燭九陰,是謂燭龍。疑此遫龍即燭龍也。"
1.超絕。
1.遠大豪邁。
1.猶言超世絕俗。
1.指下棋時迂回斡旋以求和。
1.遠行。
1.猶卓越。
1.遼遠。
2.猶超越。
1.指意義深遠。
1.指有韻和無韻的文字﹐亦指賦詩作文的才能。
1.見"詞辯"。
1.亦作"詞辨"。
2.能言善辯﹔能言善辯之才。
1.猶話柄。
1.文詞的光華。
2.指文詞。
1.稱譽擅長文詞的大家﹐猶詞宗。
1.謂詞句不能充分﹑確切地表達思想感情。
1.猶言詞不達意。
1.猶文才。
2.有才氣的詞。
1.見"詞彩"。
1.亦作"詞采"。
2.詞章的文彩。
3.指詞藻。
1.謂語言吞吞吐吐。
1.指文學侍從之官。亦借指翰林。
1.指誦經拜懺的道士。
1.猶文壇。
2.專指詞人薈萃之地。
3.科場。
1.舊指文學侍從之臣﹐如翰林之類。
1.傳說﹔傳奇。
一作辭典”。匯集語言里的詞語,按一定順序編排,逐一解釋,供人檢索查閱的工具書。有語文詞典、??圃~典和綜合性詞典之分。世界上最早的詞典是中國西漢初編纂的《爾雅》。
1.文詞和音調。
2.詩和詞的格調。
3.專指填詞的格調。
1.訴狀。
1.猶詞鋒。
1.韻文文體之一。即詞。
2.指詞話。元明時的一種說唱藝術。
3.語言里最小的﹑可以自由運用的單位。也指說話﹑文章中的語句。
1.填詞的法則。
2.指語法學中研究詞的形態變化的部分。包括詞的構造﹑變化和分類等內容。
1.謂措詞激切有所冒犯。
1.耗費言詞。
1.見"詞峰"。
1.犀利的文筆或口才。
2.言詞所向﹔話題。
1.辭章的總匯。
1.科舉名目之一。主要考試詞賦。
1.詩文的品格。
2.專指詞的品格。
1.語言學用語。詞的主要組成部分。如"桌子"里的"桌"﹐"老虎"里的"虎"﹑"學習"里的"學"和"習"。
1.喻指使詞成為佳作的主要因素。
1.謂背謬違戾。詞﹐通"辭"。
1.指文學侍從之臣。
1.翰林院。
1.詩文的海洋。喻指眾多詩文的匯集。
1.文學之士。
1.文詞華麗﹐用典周備。
①中國古代評論詞作、詞人、詞派以及有關詞的本事和考訂的著作。始于宋代楊的《古今詞話》,此后作者眾多。今人所輯《詞話叢編》匯集宋代至近代六十多種詞話,頗有價值。②元明曲藝形式。表演形式有說有唱。今見最早的詞話刊本是明成化年間北京永順堂刊印的《花關索出身傳》等十六種,均為中長篇。一般認為,明中葉以后出現的彈詞和鼓詞,是詞話的直接發展。③明代章回小說中夾有詩詞的,也稱詞話。如《金瓶梅詞話》等。
詞話叢書。唐圭璋編。共收宋、元、明、清及近代的詞話和詞論著作六十種,是詞學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