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見"偏比"。
1.即玻璃。
中南太平洋的島群,意為多島群島”。在180°經線以東及南、北回歸線之間。總面積26萬平方千米。由火山島和珊瑚島組成。經濟以農業和旅游業為主。
1.猶牽連。
1.水波,波紋。
1.明凈的水波。亦用以形容波狀物。
1.指澤國之民,水鄉之民。
1.水流;支流。
2.隨波逐流。比喻世事的變化。
3.形容目光流轉。
1.猶官位。
相關相互往來聯系事務的文件~袋ㄧ~要求簡明扼要。
1.舊時官府的一種告示。
1.指將軍的營帳。
1.復姓。春秋時魯國有公巫召伯。《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1.樂府歌辭名。《樂府詩集》附于相和歌辭《箜篌引》下。四言四句﹐以歌辭首句"公無渡河"而名。
關于國家或集體的事務辦理~ㄧ~人員ㄧ~繁忙。
供國家機關和鐵路有關人員到沿線檢查工作的專用鐵路車輛。設有辦公室及生活設備。
①政府機關的工作人員。②舊時稱機關、團體中做勤雜工作的人員。
屬于公家的東西愛護~。
1.復姓。春秋時魯國有公西赤﹑公西葴。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1.亦作"公析"。
2.復姓。孔子弟子有公晳哀。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1.古禮中尊者的席位。
2.官府的宴席。
1.國君死后斂尸的衣服。
1.公務間的閑暇。指休假。
1.復姓。孔子弟子有公夏首。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1.復姓『有公先勇。見《隸釋.漢國三老袁良碑》。
1.猶國法。
1.指公卿﹑宰相一類的顯官。
2.對官長的尊稱。
1.復姓。春秋魯襄公太子子野之后﹐姓公襄。
1.公正廉潔。
舊時稱官署將犯人押入公廨|公廨大堂。
1.唐代官府的商業資本和高利貸資本。從北朝起到隋唐﹐官府常用公款投入商業或貸放市肆取利。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設置公廨本錢﹐由各州令史經管﹐人稱捉錢令史。每人以五萬以下本錢交市肆販易﹐每月收取息錢四千文﹐年息約達本金百分之百,名"月料錢"。以后利率有降低趨勢﹐但到會昌元年(公元841年)月息仍定五分﹐合年利百分之六十。《唐會要》卷九一載﹐開元六年(公元718年)秘書少監崔沔說"收利數多﹐破產者眾……在于平民﹐已為重賦。"
1.隋唐時期給各官署以所收地租補充辦公經費的公田。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詔給外官公廨田﹐為公廨田名稱之始。唐制內外各官署均依照等級高低﹐分別給予公廨田。在京官署公廨田自二十六頃至二頃﹐在外諸州公廨田自四十頃至一頃。官吏解職,移交后任。公廨田租給農民耕種﹐苛收地租。唐以后無給公廨田的記錄。
①公正之心秉持~ㄧ處以~。②為公眾利益著想的心意他這樣做是出于~。
1.公眾的憑信;公家的信用。
1.公然行動﹐公然進行。
1.即公孫。國君的孫。
1.見"公共休假日"。
1.謂修德屬個人﹐不得兼代。
雄性牲畜,畜牧業上通常指留種用的。
1.復姓『有公緒恭﹐見《后漢書.黨錮傳序》。
1.泛指王親貴戚。公壻﹐國君之壻。
1.謂公開鹽﹐公眾薦舉。
英國為貴族和資產階級子女特別開設的私立寄宿中學。始于14世紀。經費主要來自私人捐款。只招收其預備學校學生。在英國學制中占特殊地位,學習年限為六年。學習內容以希臘文、拉丁文和人文科學為主,著重培養紳士風度。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自然科學和數學的比重略有增加。著名的有溫徹斯特、伊頓、哈羅等公學。
1.古代人民為統治者每年所承當的無償勞役。
1.見"公衙"。
1.亦作"公牙"。
2.封建時代的衙門。
1.舊時官方準許經售的鴉片煙。
2.對外國商行輸入的"公班(company)煙"(即鴉片)的簡稱。
1.公開談論。
2.公眾的言論。
1.見"公燕"。
公開演出這出新戲將于近期~。
1.公燕。
2.公眾宴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