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溷淆。
1.亦作"斵雕"。
2.去掉雕飾。亦謂斲理雕弊之俗。
1.亦作"斵棺"。
2.劈開棺材。
1.亦作"斵毀"。
2.毀傷。
1.砍削金屬。
1.挖掘。
1.見"斫礱"。
1.雕琢模擬。
1.砍削木料。
2.鳥名。即啄木鳥。
1.亦作"斵目"。
2.砍削木料的節目。
1.形容技藝高超。
1.亦作"斵泥手"。
2.指技藝高超的人。
1.亦作"斵琴"。
2.斫木制琴。
1.勒石。
2.斫取石料。
1.亦作"斵束"。
2.緊束。
1.構思。
①自然界客觀存在的規律性。通過各個自然領域的特殊自然規律和個別過程表現出來。②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自然科學觀和自然科學方法論。研究自然界和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最一般的規律,對自然科學內容和自然科學的產生、發展歷史作出哲學概括。③恩格斯的主要著作之一。寫于1873-1886年。包括十篇論文、一百六十九段札記和片斷、兩個計劃草案,共一百八十一個部分。有1984年人民出版社版。
把自然物和自然力視作具有生命、意志和偉大能力的對象而加以崇拜。是最原始的宗教形式。當時人們尚未形成明確的超自然體的觀念,但已開始具有將自然物和自然力超自然化的傾向。
1.民戶聚居而自然形成的村落。
地理學分支之一。研究自然環境或其組成部分的科學。按研究的特點,自然地理學可分為綜合性和部門性的兩組分支科學。綜合性的分支科學有綜合自然地理學、區域自然地理學、古地理學等。部門性的分支科學有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生物地理學、冰川學等。狹義的自然地理學僅指綜合自然地理學,部門自然地理學已逐步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又稱雙曲對數”。以超越數И[fc(]e=1+11!+12!+13!+…ィ271828…[fc)]И為底的對數。用記號l璶”表示。有自然對數表可查。
1.謂出于自然之勢﹐不經人力干預而收到預期的成效。
人們在勞動中按性別、年齡進行的分工。出現于原始社會,是人類分工的起點。如成年男子從事捕獵等勞動,婦女從事采集和原始種植等勞動,老年人指導生產,小孩幫助婦女勞動。在近代農業和手工業中,也存在自然分工。
對自然界的總的看法。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唯物主義認為自然界是不依賴人的意識而獨立存在的客觀物質世界。唯心主義認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產物。辯證唯物主義認為自然界是處在永恒運動、變化、發展中的物質世界;自然界一切現象都是對立統一的,它們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自然界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人對自然界認識的基礎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變化。
又稱天然光”。不直接顯示偏振現象的光。天然光源和一般人造光源直接發出的光都是自然光。它包括了垂直于光波傳播方向的所有可能的振動方向,所以不顯示出偏振性。
自然現象固有的、本質的聯系。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不能被人改變、創造或消滅,但能利用。它可離開人的實踐活動而發生作用,不直接涉及階級的利益。現代自然科學揭示的規律大體有兩類,即機械決定論規律和統計學規律。
由巖石、地貌、土壤、水、氣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構成的自然綜合體。又可分為天然環境和人工環境。前者指只受到人類間接或輕微影響而使自然面貌未發生明顯變化的地方,如極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澤、熱帶雨林、某些自然保護區及人類活動較少的海域◇者指受到人類直接影響和長期作用而使自然面貌發生重大變化的地方,如農業、工礦和城鎮用地,以及放牧的草場和采育的林地。
即自然①”。
商品經濟”的對稱。不是為了交換,而是為了滿足生產者或經濟單位本身需要而生產的經濟形式。在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里占統治地位。具有自給自足、排斥社會分工以及生產單位分散、規模狹小、生產技術墨守陳規等特點。在自然經濟形態下,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處于從屬地位,起著補充的作用。封建社會末期逐漸瓦解,為商品經濟所代替。
研究自然界的物質形態、結構、性質和運動規律的科學。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生物學等基礎科學,以及材料科學、能源科學、農業科學、醫學科學等應用技術科學。主要研究運動著的物質、物體,認識自然現象的本質和規律,預見新現象,指出利用自然規律的可能性等。
由自然科學的一個或幾個基本學科的理論變革所導致的整個自然科學系統的根本變革。有時也泛指某一學科的理論變革,如20世紀的天文學革命、分子生物學革命等。它的主要標志是思維方式的變革。一般是觀察事實積累到一定程度,特別是某一意義重大的新事實的發現,促使新的理論揚棄原有的理論而成為占統治地位的理論。
對自然科學的性質、理論結構、方法、基本概念、成長條件、發展規律、社會歷史作用以及與其他社會意識形式的關系等的哲學思考。辯證唯物主義自然科學觀認為,自然科學源于社會實踐并隨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科學的概念、定律、原理是客觀規律在人的頭腦中的正確反映;科學的發展受社會制度、階級及其思想體系的影響,但具有相對獨立性;自然科學可以轉變為直接的生產力,是推動歷史前進的革命力量;自然科學是唯物主義哲學的基礎,辯證唯物主義是指導自然科學發展的唯一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1.可以利用來代替人力的自然界的動力。如風力﹑水力等。
利用日光、空氣、水等自然因素鍛煉身體的方法。常用的有日光浴、空氣浴、水浴等。在戶外進行的體育鍛煉,也能充分利用自然因素,提高鍛煉效果。
自然事物的美。與社會美合稱現實美。主要分為兩種形態一是經人類加工改造過的自然對象的美,如田地、園林等;另一是未經人類 加工改造過的自然對象的美,如星空、大海等。它以自然的感性形式直接喚起人的美感。最高表現形態是人體美。
通常指在一定范圍內地質構造、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和動物群落等自然特征具有相對一致性的區域。它可分為綜合自然區和部門自然區。前者如中國分為東部季風區、西北干旱區和青藏高寒區三大自然區;后者如地貌區、氣候區、水文區、植被區、動物區等。
①法人”的對稱。基于自然出生而依法在民事上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個人。在我國,公民在民事法律地位上和自然人同義。②與社會人”相對。在社會學中指脫離母體后,還沒有經歷社會化過程的人。只具有人的自然屬性,而不具有人的社會屬性。
也稱正整數”。用以表示事物個數或給事物編序的數,即1,2,3,…它是由1開始逐次加1而得到的。在現代數學中,往往把0”也歸屬于自然數中。還可以用公理的形式來定義自然數。參見皮亞諾公理”(1104頁)。
對一個特定地區的自然條件進行綜合分析評述,為該地區因地制宜地發展,合理安排生產布局,提高經濟、社會、環境綜合效益提供依據。內容有(1)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利用現狀和潛力;(2)自然條件與資源分布及相互結合的狀況;(3)自然條件對各生產部門的有利及不利因素;(4)提出區域開發利用的方向和步驟。
各種自然條件(如溫度、光照、干濕度等)劇烈變化引起的基因突變。突變率很低,在高等生物中為億分之一至萬分之一;在低等生物如細菌中,只有百億分之一至萬分之一。
1.天然生成之物。如人類﹑禽獸﹑魚介﹑草木﹑礦物等。
1.指自然界中的某種狀況。如物理現象﹑化學現象等。常與社會現象對稱。
自然界對生物的選擇作用,即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現象。達爾文進化論的核心。在自然條件下,生物普遍存在變異,有利于生存的變異得到保存,不利于生存的變異被淘汰。由此可說明物種形成、生物的適應性和生物界的多樣性。
書名。牛頓著。1687年問世。共分三編第一編給出質量、動量、慣性、力的定義,闡述力學運動三定律--慣性定律、力和加速度定律、作用與反作用定律;第二編論述質點在氣體和液體中的運動,研究了聲學;第三編討論天體運動,總結了萬有引力定律。
19世紀中后期出現在法國的一種創作傾向。著重描寫現實生活的個別現象和瑣碎細節,追求事物的外在真實,并企圖用自然科學規律特別是生物學規律解釋人和社會。代表作家有龔古爾兄弟。左拉的作品中也有較多的自然主義成分。
廣泛存在于自然界并能為人類利用的自然要素。它們是人類生存的重要基礎,是人類生產生活所需的物質和能量的來源,是生產布局的重要條件和場所。一般可分為氣候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旅游資源和海洋資源。
由緩慢氧化所引起的自發燃燒。稻草、煤炭、擦機器的棉紗等物,如堆放在空氣不流通之處,緩慢氧化所產生的熱不易散出,溫度逐漸升高,時間長了可能達到堆物的著火點,就會引起燃燒。
1.猶自亂。
2.猶自馴。
1.自殺。
1.自信﹐自用。
2.自覺承擔;當作自身的職責。
3.猶自禁﹐自己承受。
1.猶自管﹐盡管。
2.猶自當﹐本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