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民繳納賦稅。
1.凸起,高起。
1.三墳﹑九丘的并稱。亦泛指古代典籍。
1.墳地,墓園。
1.墳地。
1.墓道。
1.指典籍史書。
1.大頭。《詩.小雅.苕之華》"牂羊墳首。三星在羢。人可以食,鮮可以飽!"毛傳"墳,大也。"朱熹集傳"羊瘠則首大也。"一說,"墳"當(dāng)讀羒羊之"羒",即雌羊。參閱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
1.古代大臣墓地上的用以祭祀死者的建筑物。
1.泛指古代典籍。
1.三墳八索的并稱。亦泛指古代典籍。
1.墳前用以供放祭品之臺。
1.墳前的祭壇。
1.舊時私人用作埋葬死者的田地。
(~兒)在埋葬死人之后在地面上筑起的土堆,也有用磚石等砌成的。
1.指墓葬。
1.指水邊和低下平坦的土地。
1.古謂土中所生之怪。
①墳?zāi)埂"趬灥亍?/p>
1.肥沃的土地。
1.陵園;墓地。
1.猶墳園。
1.墳?zāi)怪g的界域。
1.亦作"墳冢"。
2.墳?zāi)埂?/p>
1.大燭。
1.古國名。在今安徽阜陽一帶。
1.山峻險貌。
1.漢武帝建于汾陰的后土祠。
1.漢武帝元鼎四年于汾陰所得的周鼎,藏于甘泉宮◇用以指象征國祚的寶鼎。
1.指南北朝時期南汾州地區(qū)。今山西省吉縣一帶。
1.汾水與澮水。
1.眾盛貌。《文選.揚雄》"汾泇沸渭﹐云合電擊。"李善注"汾泇沸渭﹐眾盛貌也。汾音紛。"一說﹐奮擊貌。
1.指汾水流域。亦特指山西省太原地區(qū)。
山西汾陽出產(chǎn)的一種白酒。
1.《詩.魏風(fēng)。汾沮洳》篇名的省稱。
1.見"汾潞"。
1.漢武帝《秋風(fēng)辭》有"泛樓船兮濟汾河"句,后因以"汾謳"指漢武帝《秋風(fēng)辭》。
1.古橋名。在汾水之上。故址在今山西省陽曲縣東。相傳為戰(zhàn)國初期晉刺客豫讓為其主智伯報仇而謀刺晉大夫趙襄子處。
1.古地名。即戰(zhàn)國時楚汾陘。
1.汾水源出山西省寧武縣管涔山,東南流經(jīng)太原市至新絳縣而西折入黃河。其西折處謂汾曲。
1.汾川之神。即臺駘。
1.見"汾陰脽"。
1.《莊子.逍遙游》"堯治天下之民,平海內(nèi)之政,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窅然喪其天下焉。"后以"汾水游"形容超然物外的處世態(tài)度。
1.隋王通因上策不用,退居河汾之間,授徒自給,嘗講學(xué)游憩于汾亭。確址已不可考。
1.大王。一說指周厲王。
1.汾水之北地區(qū)。春秋時屬晉。
2.猶汾射。
1.古宮名。隋煬帝時所建。故址在今山西省寧武縣西南管涔山上。
1.唐代京官﹑外官﹐每年都要經(jīng)過考績。考績的具體工作,屬于考功郎中掌管,由朝廷另派有聲望的高官兩人主持其事。汾陽郡王郭子儀任中書令時,曾主持考績達(dá)二十四次,故稱。參見"二十四考中書令"。
1.戲曲盔帽。俗稱"文陽"。外形金地龍紋,綴有絨球和珠子,兩旁為金色如意翅。劇中權(quán)勢顯赫的宰輔所戴,如京劇《逍遙津》中的曹操等。
1.指唐汾陽郡王郭子儀。
1.地名。在今山西省萬榮縣境內(nèi)。因在汾水之南而名『武帝時曾于此得寶鼎。戰(zhàn)國時屬魏,漢始建縣。唐開元十年改名寶鼎縣,宋改榮和縣,元明清因之。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