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東漢時,孟嘗任合浦太守,其地盛產蚌珠,由于前任貪索不已,致使蚌珠移徙,人民困苦不堪。孟嘗到官,改革前弊,為政清廉,結果去珠復還,百姓安居樂業。事見《后漢書.循吏傳.孟嘗》。
1.銅制的仙人手掌。為漢武帝作承露盤擎盤之用。
2.喻帝王提拔。
1.指精美的床帳或帷帳。
2.特指古代一些游牧民族可汗所居之帳房。
1.金色的障扇。帝王臨朝或出巡的儀仗。
1.謂如金玉之明美。
1.如金之堅貞。
①〈書〉縫紉、刺繡用的金屬針。②針灸用的針,古時多用金、銀或鐵制成,現在多用不銹鋼制成。參看〖毫針〗。③用做食物的金針菜的花。
1.核實。
2.喻舉用人才。
1.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形容非常著名。
〈書〉發動武裝暴動。
1.舉手齊額﹐表示喜悅慶幸。
1.謂舉手加額﹐以相慶賀。
1.抬頭。
2.被薦舉者中居首位的;科舉考試的第一名。
3.檢舉﹐告發。
4.首領。
1.抬頭仰望。謂期待殷切。
1.猶昂首振臂。謂振作奮發。
1.見"舉手加額"。
1.上疏。
1.古代官方對民間的一種信貸形式。
1.奉告。
1.燃起火把。
2.燃起告警烽煙。
1.蜷曲不能伸。舉﹐拘攣。
1.猶言以莛撞鐘。
1.起用奸邪者而罷黜正直者。語出《論語.為政》"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邢昺疏"舉邪枉之人用之,廢置諸正直之人。"按,錯,同"措"。
1.舉足;舉步。武﹐步武。
1.借債付利息。
2.生育子女。
1.表彰。
進行(集會、比賽等)~會談 ㄧ~球賽 ㄧ展覽會在文化宮~。
1.推舉鹽。
2.指科舉。
1.見"舉目無親"。
1.漢代﹐朝臣為了解民風民意而搜集民間謠諺等返奏朝廷﹐謂之"舉謡言"。
1.為應科舉考試而準備的學業。明清時專指八股文。
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許多事情。
1.抓住一方面﹐廢棄許多方面。指舉措不當。
1.猶起義。
1.推舉隱逸之士。
1.涉想;動念。
1.放聲喧呼。
2.為悼死者而放聲哀哭。
1.鹽任用。
1.舉一端為例。意在使人由此一端而推知其他。語出《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1.指出謬誤﹐加以糾正。
2.列舉其罪而正之以法。
1.見"舉直錯枉"。
1.見"舉直錯枉"。
1.起用正直者而罷黜奸邪者。
1.起用被廢黜的官員。
2.盡職;稱職。
指姿態和風度;舉動~大方ㄧ言談~。
1.舉動失常。形容心慌意亂。
1.猶舉止﹐行動。
1.舉足;抬腳。
2.指舉動。
1.踮起腳跟。形容盼望殷切。
1.思之深﹐念之切﹐至踮腳而望。
1.見"舉踵思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