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洞名。在廣西桂林伏波山麓。該洞三面穿透,曲折清幽。洞壁石刻甚多,其中有唐代佛像,宋代畫像等。
1.農歷三月二日。亦指上巳節。
1.春雪。喻春江的浪濤。
2.花名。
1.指吳越﹑閩越﹑南越。約當今東南沿海地區。
1.漢宮殿名,在甘泉宮中。
1.詩之一體。每首六句,隔句用韻。
2.指曲一句六字三用韻。
1.見"三匝"。
1.佛教謂劫末所起的三種災害。刀兵﹑疫癘﹑饑饉為小三災,起于住劫中減劫之末;火﹑風﹑水為大三災,起于壞劫之末。見《俱舍論.分別世品》。亦泛指災難。
1.猶言多災多難。
2.意外災難。
1.三卿。
1.古代宴飲禮節。食畢進酒漱口謂之醩,有安食養樂之義。"三醩"即第三次進酒。
1.奠爵三次。
2.謂三次舉杯至齒而不飲。
1.指上古時常伯﹑常任﹑準人三種官職。
1.指古代后妃的三種祭服袆衣﹑揄狄﹑闕狄。因服上分別以翚翟﹑搖翟圖形為飾,故稱。
1.東漢楊震明經博覽,屢召不應,有鸛雀銜三鳣魚飛集講堂前,人謂蛇鳣為卿大夫服之象;數三,為三臺之兆◇果位至太尉。事見《后漢書.楊震傳》◇每用以為典,指登公卿高位的吉兆。
1.古代的酷刑。先斬足,次斬腰,后斬首,謂之"三斬"。
1.猶言少數服從多數。語本《書.洪范》"三人占,則從二人之言。"孔穎達疏"從二人之言者,二人為善既鈞,故從眾也。"
1.指漢末五斗米道的三個首領張陵﹑張衡﹑張魯。三人之名見《三國志.魏志.張魯傳》。或謂指張陵﹑張魯﹑張角。
2.西晉文學家張載與弟張協﹑張亢的合稱。
3.唐之張穉珪﹑張九齡﹑張休先后出任洪州(今江西南昌)太守,有德政,州人稱為三張。
1.三條法律『高祖劉邦率兵進入咸陽時,與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見《史記.高祖本紀》。
2.泛指簡單明確的法律或規章。
1.泛指法律。
1.即勛仗。唐天子衙衛分為五仗一曰供奉仗,以左右衛為之;二曰親仗,以親衛為之;三曰勛仗,以勛衛為之;四曰翊仗,以翊衛為之;五曰散手仗,以親﹑勛﹑翊衛為之。皆帶刀捉仗,列坐于東西廊下。見《新唐書.儀衛志上》。
2.三件武器。
1.佛教語。指煩惱障﹑業障和報障。此為求解脫的三大障礙。
1.謂武藝不高。招,著數;式,把勢,均為武術動作。亦泛指所操之術造詣甚淺。
1.古代燒灼龜甲以卜吉兇,其裂紋似玉﹑似瓦﹑似原田者,稱為"三兆"。
2.占卜三次。
1.指三折筆。
1.謂捺筆有三次波折。
1.《左傳.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為良醫。"謂多次折斷手臂,就能懂得醫治折臂的方法◇多喻對某事閱歷多,富有經驗,自能造詣精深。
1.同"三折肱為良醫"。
1.亦作"三悊"。
2.三位賢人。所指隨文而異。
1.見"三哲"。
1.三節婦。
1.謂極其貞節的婦女。
1.舊時形容婦女重視貞節,寧死不改嫁,不失身。三﹑九,極言其甚。
1.見"三貞九烈"。
1.三真經。
2.指宋朝的富弼﹑韓琦﹑歐陽修﹑張康節。真,謂名副其實。
1.《老子》又稱《道德真經》,《莊子》又稱《南華真經》,《列子》又稱《沖虛真經》,合稱三真經◇道教奉為主要經典。
1.南朝梁王志排行三,善真書;王彬排行六,善草書。二人之書,時稱"三真六草"。
1.亦作"三陳"。
2.指天陣﹑地陣﹑人陣。
1.三國魏征南將軍王昶﹑征東將軍胡遵﹑鎮南將軍毋丘儉的合稱。
1.謂累次征召。征,天子之召;辟,州郡之召。
1.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合稱三正?!稌适摹?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陸德明釋文引馬融曰"建子﹑建丑﹑建寅,三正也。"一說指天﹑地﹑人之正道??讉?怠惰棄廢天地人之正道。"也稱三統。
2.指夏﹑殷﹑周三代。
3.指中心朱色﹑次白﹑次蒼的三色射靶。
1.夏歷正月。
1.指漢末﹑三國時來華弘法的月氏高僧支讖﹑支亮和支謙三人。支謙受業于支亮,亮受業于支讖。當時稱"天下博知,不出三支"。
2.古印度因明學指組成比量的三個環節,即宗(立義),因(論證),喻(設譬)。
1.古印度因明學的推理方法。因明法之宗﹑因﹑喻稱三支。以因﹑喻論證宗,稱比量。整個論證過程稱三支比量。
1.芝為菌類植物,古人以為食之可長生,故多視為瑞草。三芝所指不一。(1)指參成芝﹑木渠芝﹑建木芝。晉葛洪《抱樸子.仙藥》"參成芝,赤色有光,扣之枝葉如金石之音,折而續之,即復如故。木渠芝,寄生大木上,如蓮花,九莖一叢,其味甘而辛。建木芝實生于都廣,其皮如纓蛇,其實如鸞鳥。此三芝得服之,白日升天也。"(2)指黃盧子﹑尋木華﹑玄液華。晉葛洪《抱樸子.仙藥》"黃盧子﹑尋木華﹑玄液華,此三芝生于泰山要鄉及奉高,有得而服之,皆令人壽千歲。"(3)指石芝﹑靈芝﹑肉芝。《文選.沈約》"淹留訪五藥,顧步佇三芝。"呂向注"三芝,石芝﹑靈芝﹑肉芝也。"
2.(4)指云芝﹑水芝﹑土芝?!端囄念惥邸肪戆似咭龝x嵇含《瓜賦》"世云三芝,瓜處一焉。故植根玉巖,潤葉飛泉,攬之者壽,食之者仙,是謂云芝;芙蓉振采,濯莖玄瀨,流葩映川,莫此為最,是謂水芝;甘瓜普植,用薦神祇,其名龍膽,其味亦奇,是謂土芝。"
1.三個直言敢諫的官員。指明代羅洪先﹑唐順之﹑趙時春。
2.三個直言敢諫的官員。指清代蘇廷魁﹑陳慶鏞﹑朱琦。
1.方言。扒手。活動于公共場所的一種小偷。
1.宋王珪自執政至宰相,凡十六年,不建一策,當時目為"三旨相公"。以其上殿進呈,云取圣旨;皇帝可否訖,云領圣旨;退諭稟事者,云已得圣旨;故以此稱諷之。見《宋史.王珪傳》。
1.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問一言輒酬之數百,責其指歸,或無要會。鄴下諺云'博士買驢,書券三紙,未有驢字。'"后因以"三紙無驢"謂文辭繁冗,連篇累牘而不得要領。
1.中指。
1.指三足烏。
2.指天﹑地﹑人鬼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