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道教稱腎為"密戶"。
1.塞入肛門﹑尿道或陰道內的外用藥。多為棒狀或球狀。在室溫下為固體,在^溫下溶化或軟化,發生藥物效用。中醫叫坐藥。
1.落葉喬木。葉互生,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種子圓卵形。樹皮的木栓層特別發達,稱為"栓皮",用途廣泛。
1.某種物質或異物,隨血流帶到血管較窄處,引起管腔的阻塞。阻塞物稱"栓子"。常見的栓子有脫離管壁的血栓﹑腫瘤細胞﹑細菌團﹑寄生蟲﹑脂肪﹑空氣泡等。
1.堵塞血管使之發生栓塞的物質。血栓和異物都能形成栓子。參見"栓塞"。
1.詳"涮羊肉"。
1.將切得很薄的羊肉片放入沸水中稍燙一下,蘸佐料吃,這種羊肉叫"涮羊肉"。北京的吃法最有名。因一般常用燃炭的紫銅暖鍋,故又稱"涮鍋子"。
1."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方針的簡稱。
1.雙胞胎。
1.兩個同一胎出生的兄弟姐妹。
1.對偶。
1.舊指在水上進行的軍事操練。
1.官名。水部的別稱。
1.官名。水部曹郎。南朝梁詩人何遜與唐詩人張籍都曾任水部郎。
1.亦作"水屮"。
2.水和草。
3.指有水源和草的地方。
4.某些水生植物的通稱。
1.流入江河湖泊的短小水流。
1.海洋﹑江河﹑湖泊里出產的動物或藻類等的統稱,一般指有經濟價值的,如各種魚﹑蝦﹑蟹﹑貝類﹑海帶﹑石花菜等。
即漁業”(581頁)。
1.佛教經文之一。又叫慈悲水懺。據說是唐代悟達禪師遇異僧用水替他洗好面瘡后,為報恩而作。
1.比喻事物隨著所憑借的基礎的提高而提高。
1.五代時南唐水上居民所納的稅錢。
利用帶刮板的鏈帶(條)或系汲筒的水輪,將水從低處提升到高處的一種提水工具。通常由人力、畜力、水力、風力或電力帶動旋轉。用于灌溉農田和排除積水。如龍骨水車、風力水車、管鏈水車等。
1.見"水草"。
1.亦作"水沈"。
2.木名。即沉香。
3.用沉香制成的香。
4.指這種香點燃時所生的煙或香氣。
1.見"水陣"。
1.見"水中丞"。
2.漢代郡縣屬官名。
1.古代水師以船筏作成的防線。
2.濱水的城邑。
3.堪輿,風水。
4.城名。一名備倭城。在山東省蓬萊縣城北丹崖山東麓。北與長山列島隔海相望,負山控水,形勢險要,明清時為海防要塞。參閱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山東七.登州府》。
1.水路。
2.水路的里程。
1.律尺名。調校五音律呂的儀器。
2.設在一定處所并在一定時間系統地測定水面高程的裝置。
1.水流沖向之處。指水流的正面。
1.水碓。
2.水流沖擊。
1.水生動物的統稱。
2.特指有害的水生動物。
1."梁"字的隱語。
1.居住在水邊或水中。
1.亦作"水牕"。
2.臨水的窗戶。
3.涵洞。堤防出水的孔。
1.見"水窗"。
1.蒸架,籠屜。
1.水邊。
2.指船只泊岸之處﹐碼頭。
1.茖蔥的一種。
2.萱草的別名。
3.水草名。又名翠菅。可制席。
1.水邊的村落。
1.我國古代部族名,為韃靼族之一部。不事耕稼,以魚為食。散處于今黑龍江省佳木斯﹑興凱湖以東,包括蘇聯境內黑龍江下游兩岸及烏蘇里江東岸地區。以居近水濱,故有此名。
2.元代路(地方行政區劃)名。元中葉分開元路置。轄境內居民為水達達部族,故以部族名作為路名。
1.古代一種滅火器。
1.方士所煉的一種丹藥。
2.桐油和石灰的混合物,用來填充器物上的縫隙,有防水作用。俗稱油灰。
1.荷花的別名。
1.淺水湖。
2.低洼積水處。
渠水道。水流達到的地方就成為渠。比喻條件成熟,事情必然成功一切安排停當,水到渠成,成功也是意料中事。
1.比喻條件具備,事情就可辦成。
1.出沒于江河湖泊的盜匪。
1.水路,航行的路線。
2.水流的通道。
3.游泳池中比賽時用繩子隔開的路線。
4.指自來水。
單子葉植物,禾本科。一年生草本。葉狹長扁平,葉鞘有茸毛。圓錐花序稱稻穗”,成熟時下垂,小穗有芒或無芒,稃上有毛或無毛。穎果即稻谷。按米粒黏性分粳、秈、糯稻;按生育期分早、中、晚稻。
1.古代陰陽家稱帝王受命的五德之一。謂以水而德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