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示某一地點方向的箭頭形路標。
1.制作各種印刷上用的版子。
1.猶購置。
2.制作。
1.撰作碑文。
1.制作購置。
1.治理國都以外行政區(qū)域的政務。
1.古代祭祀時所供之繒帛。帛的長寬皆有定制,因稱"制幣"。
1.刑具。帶棱的生革皮鞭。
1.猶言應變。
1.統(tǒng)轄軍隊。
2.清代稱綠營編制的地方常備軍為"制兵"。
懲處嚴加制裁|以法制裁。
1.詔令的文稿。
1.皇帝有事書之于策(竹簡)以問臣下,稱為"制策"『武帝元光元年詔賢良,各"受策察問,咸以書對",董仲舒﹑公孫弘等都先后對策。見《漢書.武帝紀》◇為科舉考試所采用,成為國家取士的科目之一。
1.見"制敕"。
1.猶操持。
1.見"制敕"。
1.亦作"制勅"。亦作"制勑"。
2.皇帝的詔令。
1.唐宋制,謂對三品以下﹑五品以上官員的任命為"制除"。
1.亦作"制辭"。
2.詔書;詔書上的文詞。
3.指一定程式的公文。
4.泛指文詞。
1.見"制詞"。
1.猶服從。
1.控制土地。
1.制定;擬訂。
定出;擬訂制定計劃。
俗稱閘”。使機械中的運動部件停止、減速或防止原位移動的機械零件。由制動架、制動件和操縱裝置等組成。通常安裝在高速軸上。
1.謂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法令﹑禮俗等規(guī)范。
2.制訂法規(guī)。
3.規(guī)定。
4.指規(guī)定品級的服飾。
5.制作。 6.謂制作方法。 7.規(guī)模;樣式。
美國經(jīng)濟學流派。19世紀末20世紀初出現(xiàn)。主要代表人物有凡勃倫等。認為影響社會經(jīng)濟生活的主要因素是制度、法律和倫理等,而不是市場。強調(diào)制度和結構分析,并將制度解釋為人類本能與外部環(huán)境影響下形成的支配人們行動和思想的習慣。批判資本主義制度,但不觸動其所有制,主張社會改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發(fā)展為新制度學派。
1.專斷;裁決。
1.抑制。
1.處罰。
1.限制防范。
1.謂迫使屈服。
1.古時依社會地位的高低規(guī)定服飾樣式。
2.指喪服。
3.軍人﹑干部﹑學生等穿著的有規(guī)定式樣的服裝。
4.用強力使之馴服。
1.制帽。
1.用粗毛紗織成的呢子。多半是斜紋的,質(zhì)地緊密,兩面都有絨毛,主要用來做秋冬季制服。
1.治理安撫。
1.宋代的安撫使﹑制置使,明清兩代的總督,均尊稱為"制府"。
1.制約束縛。
1.猶改制。謂制定典章革除弊端。
1.指對周圍地形具有俯視﹑控制作用的地點(多用于軍事)。
1.皇帝的詔令。
2.指承命草擬詔令。
1.裁剪切割。
2.割讓。
3.謂分封割據(jù)。
4.主宰;操縱。
將動物皮加工成不易腐爛、柔韌的產(chǎn)品的過程。包括浸水、脫毛、鞣制、染色、上油、干燥、涂飾等工序。制不同種類的革,工藝不同,如裘皮不脫毛,重革不染色,輕革須軟化等。
1.劃分國都城郭的區(qū)域。
2.執(zhí)掌國政。
交戰(zhàn)一方在一定時間取得的對一定海區(qū)的控制權。掌握制海權,可限制敵方海上行動,以保護和保障己方海上行動自由。
1.制度號令。
1.掌握事物的變化。
2.陰陽家謂五行之生克可以互相"制化"。"制"謂制伏傷我者,"化"謂逢兇化吉。
1.制作編織。
1.以芰荷之葉裁制衣裳。指象征芳潔的隱者之服。語出《楚辭.離騷》"制芰荷以為衣兮。"
1.根據(jù)處方,并按一定操作規(guī)程將藥物加工制成的藥劑。
1.作為工作對象的零件,多指在機械加工過程中的零件。也稱工件或作件。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