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沒落,破敗。
1.刺桐花的別名。
1.比喻書藝尚未成熟。猶鸚鵡之學人語僅能數句,討巧而已。
1.即鸚哥。
1.見"鸚哥緑"。
1.鸚鵡螺。
2.指鸚鵡杯。
1.即鸚鵡杯。
1.鸚鵡。
1.見"鸚鵡舌"。
1.見"鸚鵡樹"。
1.鳥名。頭圓,上嘴大,呈鉤狀,下嘴短小,舌大而軟,羽毛色彩美麗,有白﹑赤﹑黃﹑綠等色。能效人語,主食果實。
2.比喻有才之士。
3.指鸚鵡杯。
4.指鸚鵡洲。
5.指漢補衡所作《鸚鵡賦》。
1.一種酒杯。用鸚鵡螺制成。
2.曲名。見唐崔令欽《教坊記》。
1.《后漢書.文苑傳下.禰衡》載禰衡少有才辯,而氣剛傲物。孔融薦衡于曹操,操送衡于劉表,表又送之于江夏太守黃祖。祖長子射為章陵太守,與衡善。"射時大會賓客,人有獻鸚鵡者,射舉卮于衡曰'愿先生賦之,以娛嘉賓。'衡攬筆而作,文無加點﹐辭采甚麗。"后因以指禰衡作《鸚鵡賦》的高超文筆。
1.海螺的一種。殼可制酒杯和裝飾品。
1.病名。由病毒引起,癥狀是突然寒戰發熱,喉痛,頭痛,流鼻血,干咳,脈搏細微而慢,有時發生惡心嘔吐,一周后身上可能出現小紅疹。傳染媒介多為鳥類(鸚鵡﹑雞﹑鴨等)。
1.鸚鵡學舌之語。比喻語言新巧。
1.淺綠色的孔雀石。
1.《景德傳燈錄.越州大殊慧和尚》"僧問'何故不許誦經,喚作客語?'師曰'如鸚鵡只學人言,不得人意。經傳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誦,是學語人,所以不許。'"后因以"鸚鵡學舌"比喻人云亦云,沒有主見。
1.見"鸚鵡眐"。
1.病名。
1.亦作"鸚鵡盞"。
2.鸚鵡杯。
1.葬鸚鵡的墳。特指唐楊玉環葬其寵物白鸚鵡的墳。
1.在今湖北省武漢市西南長江中。相傳東漢末江夏太守黃祖長子射在此大會賓客,有人獻鸚鵡,禰衡作《鸚鵡賦》,故名◇衡為黃祖所殺,葬此。自漢以后,由于江水沖刷,屢被浸沒,今鸚鵡洲已非宋以前故地。
1.鸚鵡與猩猩。二者均為善于模仿人言的禽獸,故并稱。語本《禮記.曲禮上》"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
1.酒器名。
1.打擊和懲治。語出《詩.魯頌.閟宮》"戎狄是膺﹐荊舒是懲。"后以"膺懲"用作討伐﹑懲罰之意。
1.見"膺擖"。
1.猶模仿。
1.隱匿。
1.見"依庇"。
1.倚仗。
1.憑借;依靠。
2.依據。
1.謂在他人處居住或安身。
1.照舊;仍舊。
1.仍然是從前的老樣子。形容沒有變化。
1.仍舊和過去一樣。
1.謂與人親近不離。
2.依附他人。
1.猶言寄人籬下。比喻依附別人,不能自立。
1.謂把"仁"作為言行依循的標準。語出《論語.述而》"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1.形容柔弱無力。
1.指依附佛門。
1.指地理位置靠近山嶺和水流。
1.猶言著實。
2.猶踏實。
1.依賴;倚仗。
1.順從。
1.依靠訴說。
1.視某一事物的情況而轉移。
2.順從,聽從。
3.跟隨;在旁邊追隨。
1.佛教語。與"遍計所執性"和"圓成實性"合稱"三性"。謂一切事物均由諸緣和合﹑心識變現而有,虛幻不實。用以說明"唯識無境"的宗旨。
1.見"依他起性"。
1.弓飾名。
1.親熱地緊貼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