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暗談﹑蕭條貌。
1.將帥用的旌旗傘蓋。
2.泛稱儀仗。
1.揮戈。
1.猶灑汗。謂汗流如注。形容天氣的悶熱。
1.猶言驅趕呵斥。
1.指揮旗和符節。
2.借指將帥﹑節度使。
1.本為指揮旗◇多指將帥之旗。
2.引申為旗仗。
1.指揮軍隊。
1.即麾旌。引申指軍隊。
1.指旗戟之類的儀仗。
1.揮趕。
1.謂揮戈而使日卻行。語本《淮南子.覽冥訓》"魯陽公與韓構難,戰酣日暮,援戈而撝之﹐日為之反三舍。"高誘注"撝日令反﹐卻行三舍。"
1.謂揮筆書寫,迅疾如掃。
〈書〉①指將帥的部下。②敬辭,稱將帥。
1.麾旗和鉞。古代將帥的旗仗。借指軍旅。
2.指節度使﹑安撫使等鎮撫大員的官位。
1.謂以提早設祭為快。
1.旌旗儀仗。
1.命令,召集。
1.語本《史記.汲鄭列傳》"使黯(汲黯)任職居官,無以逾人。然至其輔少主,守城深堅,招之不來,麾之不去,雖自謂賁育亦不能奪之矣。"原形容性情剛直不屈,能堅持原則◇反用其語,意謂命令他走,就離開。形容服從指揮﹐聽候調遣。
1.將帥的旗幟。
1.官員出行時儀仗中的旗幟。
1.徽劇班社的省稱。
1.舊指徽州籍商人在經商過程中因同鄉﹑業務關系而結成的商業行幫。參見"徽商"。
1.冊書之美稱。
1.策書的美稱。
1.繩索。亦比喻束縛﹐牽累。
1.剛強正直。疆,通"強"。
1.古代經筵進講時講官放書用的幾案。
1.謂行拜見禮。
1.講議論辨。
1.講論辯別。
1.講武練兵。
1.講經的場所。
1.古代講經﹐先唱經文﹐而后講說﹐謂之"講唱"。亦泛指講經說法。
1.是用散文的說白講述故事﹐韻文的唱詞歌唱﹐講唱結合﹐互為補充的一種文藝形式。最初是僧侶用以講唱佛教故事﹐進而講唱中國歷史故事和傳說中的人物。記錄這些講唱的"變文"﹐便成為中國講唱文學的始祖﹐后來的諸宮調﹑寶卷﹑彈詞﹑鼓詞等無不淵源于此。
1.講誦與疏抄。
1.為皇帝經筵進講之臣。
1.講說陳述。
1.具呈上告。
1.講情調處。
1.講授。
1.謂掉舌弄唇﹐講話。
1.講說宣導。
1.指儒家或宗教家講習經典著作的內容﹑意義。
2.講說。
1.講述理學。
2.泛指說道理。
3.擺理﹔替人評理。
4.猶言通情達理。
1.夜分講讀時的燈光。
1.講經說法的殿堂。
2.經筵所在的宮殿。
1.討論訂正。
1.商定﹔談妥。
1.講開來﹔講起。
1.講習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