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見"諒暗"。
1.古代紙的品種之一。
1.見"竹笠"。
1.竹林中的寺院。
1.用以盛放衣物書籍等的竹制盛器。
1.竹子豐茂的地區。
1.猶竹帛。多指史冊﹑書籍。
1.形容典籍豐富。
1.古代計算用的竹籌。
1.竹節上生的新枝。
1.亦作"竹筍"。
2.竹的芽﹑嫩莖。
1.在竹林中建造的房舍。喻幽靜的住所。
1.供躺臥用的竹制小床。
1.筍的別稱。
1.用竹子搭建的祭臺。道教用于祭祀。
1.用竹子燒制而成的一種黑色燃料。
1.用竹建造的廳堂。亦指竹林中的廳堂。
1.方言。猶言作天作地。形容無理取鬧。
1.猶竹徑。
1.竹林中的亭子。宋楊萬里有《又題寺后竹亭》詩"行盡空房忽畫闌﹐竹光和月入亭寒。"
2.用竹建造的亭子。
1.細竹枝。
1.見"竹筩"。
1.喻坦誠﹐無保留。
1.亦作"竹筒"。
2.竹制的管形盛器;竹管。
3.古代少數民族婦女的一種管狀飾物。
1.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政事》"﹝陶公﹞作荊州時﹐敕船官悉録鋸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正會﹐值積雪始晴﹐聽事前除雪后猶濕﹐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無所妨。官用竹皆令録厚頭﹐積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裝船﹐悉以作釘。"后以"竹頭木屑"比喻可供利用的廢置之材。
1.一種食竹葉的小兔。
1.筍殼。
1.漢時夜郎國王。傳說生于大竹中﹐故名。
1.用竹子作材料建造的房屋。亦泛指簡陋的小屋。
1.竹林茂盛的山塢。
2.竹舍﹐竹樓。
1.唐杜牧《題揚州禪智寺》詩"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后人因于其處筑竹西亭﹐又名歌吹亭﹐在揚州府甘泉縣(今江蘇省揚州市)北。
1.竹林與溪水。指清幽的境地。
1.唐開元末﹐李白與孔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居泰安府徂徠山下的竹溪﹐日縱酒酣歌﹐時號"竹溪六逸"。見《新唐書.文藝傳中.李白》。亦省稱"竹溪"。
1.竹篾編成的鋪墊用具。
1.竹繩。纖﹐同"纏"。
1.竹編的簡便箱子。
1.竹林中的小路。
1.小竹;細竹。
2.指竹的細枝條。
3.竹林。
1.宋蘇軾《石室先生畫竹贊》"竹亦得風﹐夭然而笑。"后以"竹笑"形容竹子遇風擺動的姿態。
1.古代刑書﹐因寫在竹簡上﹐故名。
1.收購和出售竹子的營業機構。
1.用竹子建造的房屋。
1.亦作"竹養"。
2.竹浪。指成片的竹林。
1.即竹肉。
1.亦作"竹芽"。
2.筍的別稱。
1.見"竹牙"。
1.竹林中的霧靄。
1.霧氣中的竹林和月照下的波紋。喻月光下優美的景色。
1.同"眾口一辭"。
1.眾人的言論能夠熔化金屬。比喻輿論影響的強大。亦喻眾口同聲可混淆視聽。
1.同"眾口一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