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少婢。束發如角,故稱。
在福建省南部,濱臨臺灣海峽。清初以鳳里庵前石獅子為名。1987年設市。著名僑鄉。人口2861萬(1995年)。為福建省新興城市。商業發達,以服裝和小商品市場最盛。名勝古跡有鳳里庵、姑嫂塔等。
1.石雕的獅子。常列于各類建筑物前,如宮殿﹑衙署﹑橋梁﹑陵墓等等。造型不一。
1.古代宗廟中藏神主的石函。
2.指石造的墓室。
3.泛指石造之室。比喻極堅固的防守設施。
4.古代藏圖書檔案處。
5.巖洞。 6.指傳說中的神仙洞府。
1.亦作"石室金鐀"。
2.古代國家收藏重要文獻的地方。
1.見"石室金匱"。
1.善以手投石擊敵的隊伍。
1.魚名。以頭中有骨兩枚,色白,大如豆,堅如石,故名。產于海中,體扁,口闊,鱗細,腹黃,亦稱黃花魚或黃魚。
1.見"石頭城"。
1.樂府鼓吹曲名。原名《將進酒》。南朝梁沈約作《梁鼓吹曲》,其第九章首句曰"石首局",因以為名。
1.古代帝王官僚墓前的獸形石雕。其種類和多寡依墓主的身份而分不同的等級。
1.即鼫鼠。
2.螻蛄的別名。
1.礦泉水。亦泛指泉水。
2.水氣病的一種。
1.狀似犀牛的巨石。
1.原始社會人們使用的石制鍬形農具。
1.即石鐘乳。古人用于服食。也可入藥。
1.宋代菜肴名。
溶洞里地面形狀像竹筍的地表形態。是洞頂含碳酸鈣的水滴落到洞底后,經水分蒸發,碳酸鈣沉淀而成。
1.舊時練武用的器械。今用于體育鍛煉。石制,狀如舊式的鎖,故名。
1.狹長而矮的石床。
1.石桌。
2.石砌的高臺。
1.石上滋生的苔蘚。
從石家莊越太行山至太原。長251千米。聯系河北、山西的重要交通干線,晉煤東運重要通道。1907年筑成。已建成復線,并已電氣化。
1.見"石尉"。
1.石頭筑的高臺。古代多用于祭祀。
2.石制的臺或墩。
1.巖石圍成的深水。
1.即煤。
1.石筑堤岸。
即原濟”(92頁)。
1.泰山沒字碑的別稱。
2.碑石外的無字石碑。用以保護有字的碑石。
1.石級;石臺階。
1.多石而不可耕之地。亦喻無用之物。
2.貧瘠的田地。
3.指石硯。
1.猶儋石。言俸祿少。畑即"儋",容一石。語本《史記.淮陰侯列傳》"守儋石之祿者。"
1.陶制的小烹器。
1.石造的亭子。
1.石牛。
1.石;石塊。
2.見"石頭城"。
3.古地名。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北。
1.古城名。又名石首城。故址在今江蘇省南京市清涼山。本楚金陵城,漢建安十七年孫權重筑改名。城負山面江,南臨秦淮河口,當交通要沖,六朝時為建康軍事重鎮。唐以后,城廢。
即紅樓夢”(701頁)。
1.比喻心硬如石的人。
1.即黃魚。也稱黃花魚。
1.有圖文的石頭。古代迷信,以其為祥瑞。
1.石刻的駱駝。
1.將薄紙鋪在石碑或石器上,輕拍輕打,使紙在碑或器的凹下處也凹下,再用蘸墨布團全面輕按,凹下處無墨,文字﹑圖形便顯示紙上,此種操作過程或成品,均稱石拓。
1.植物名。多年生草本。葉柔韌如皮。分布于我國長江以南各地。生于樹干或巖石上。葉入藥,性微寒,味苦。功能清熱,利尿﹑通淋。參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九.石韋》。
1.即晉代豪富石崇。因崇曾任南蠻校尉,故稱。
1.巖石的裂縫。
1.古代帝王或大臣陵墓前石雕的人像。
1.石或鐵制的打夯工具。
1.石頭砌成的房子。多為僧人或隱士所居。
1.用石頭建筑,供守衛用的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