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部下將士劫持主將而叛變。
1.殷之社壇。古代建國時必先立社,以祭祀地神。
1.箭的美稱。
1.猶草庵。
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淄川(今山東淄博)人。一生科舉不利,七十二歲始為貢生。除一度到寶應、高郵做幕賓外,長年在家鄉教書。作有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及通俗俚曲十四種等。有《蒲松齡集》。
1.長矛。
2.扶疏。枝葉茂盛分披的樣子。
1.常綠喬木。葉對生,披針形。夏季開花,花大,白色。果實圓球形或卵形。淡綠色或淡黃色,味甜而香,可供食用。
2.見"葡萄"。
1.古代為兒童所束的葡萄形的發髻。
1.見"葡萄酒"。
1.見"葡萄"。
1.見"葡萄酒"。
1.見"葡萄"。
2.古代駿馬名。
1.見"葡萄宮"。
1.見"葡萄酒"。
1.用蒲草編成的圓形墊子。多為僧人坐禪和跪拜時所用。
1.猶蒲伏。
1.蒲草與蘆葦。
1.即蒲草毛窩。
1.用蒲葉編織的席子。
1.即樗蒲戲。
1.用蒲草編的鞋子。
1.蒲席。
1.蒲柳。
1.用蒲草編的衣服。
2.傳說中的上古賢人。
1.蒲且的箭。泛指神射手的箭。
1.猶博弈。
1.蒲博和飲酒。
1.指農歷五月。舊俗端午節,懸菖蒲艾葉等于門首,用以辟邪。因稱五月為"蒲月"。
1.以蒲草編的席子。
1.古代一種腌制的魚類食品。常在外面裹有竹箬﹑蘆葉等,故名。
1.以蒲草為贄。質,通"贄"。見面禮。
2.蒲柳之質。因蒲柳早凋,常用喻質賤﹑體弱。
1.蒲柳之姿。比喻早衰的容顏。
1.猶言真誠深厚。
1.蘊藏有玉的石頭。
1.包在石中而尚未雕琢之玉。
2.比喻尚未為人所知的賢才。
1.未琢的玉和未煉的金。比喻天然美質,未加修飾。
1.古代極南之國。
1.古衛地。指濮水之濱。春秋時濮上以侈靡之樂聞名于世,男女亦多于此處幽會,故后用以指代侈靡淫亂的音樂﹑風俗的流行地。
1.春秋衛地崇尚豪俠剛武,濮水在衛,故后以"濮上風"代稱尚武之風。
在河南省東北部,南臨黃河,鄰接山東省。1983年設市。人口4228萬(1995年)。富產石油,為新興的石油工業城市。古跡有宋真宗回鑾碑、明中心閣、戚城等。
1.宋仁宗無嗣,死后以濮安懿王允讓之子趙曙繼位,是為宋英宗。即位次年(治平二年),詔議崇奉生父濮王典禮。侍御史呂誨﹑范純仁﹑呂大防及司馬光等力主稱仁宗為皇考,濮王為皇伯,而中書韓琦﹑歐陽修等則主張稱濮王為皇考。英宗因立濮王園陵,貶呂誨﹑呂大防﹑范純仁三人出外。舊史稱之為"濮議"◇亦借指朝中的爭議。
1.竹名。
1.群聚貌。
1.即蕊珠宮。道教傳說天上上清宮有蕊珠宮,系神仙所居。
1.簡陋狹小。
1.質樸鄙野。有時用為謙詞。
1.樸實忠誠。
1.擊撻。
1.質樸淳厚。
1.質樸而不文飾之辭。
1.樸實恬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