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屬的各種加工工作的總稱。
1.見"得意洋洋"。
1.亦作"得意揚揚"。
2.形容十分得意的樣子。語本《史記.管晏列傳》"意氣揚揚,甚自得也。"
1.獲利。
1.得到任用。
2.猶可用。
3.猶得力。指做事能干。
1.比喻已達目的,即忘其憑借。"荃"亦作"筌"。
筌也作荃”。《莊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后以得魚忘筌”比喻達到了目的而忘記了原來憑借的東西。
1.《易.剝》"上九碩果不食,君子得輿,小人剝廬。《象》曰'君子得輿',民所載也;'小人剝廬',終不可用也。"王弼注"君子居之,則為民覆蔭,小人用之,則剝下所庇也。"孔穎達疏"君子得輿者,若君子而居此位,能覆蔭于下,使得全安。是君子居之,則得車輿也。"后人遂以"得輿"喻得獲庇蔭。
1.受到月光的照臨。
1.戲曲中的襯字,無義。
1.謂得正道。
1.為政,治理國政。
1.豈知;可知。
2.獲知,知曉。
1.謂獲得官職。
2.猶得所。
1.得到圣旨。
2.得其主旨。
1.唐樂曲名,一名《康老子》。
①實現志愿少年得志|郁郁不得志。②特指名利欲望等得到滿足小人得志。
1.得居中位。
2.適當,適宜。
1.同"得中"。
2.適當,適宜。
1.謂得人心。
1.猶得到。
①獲罪得罪于天子。②冒犯;觸怒得罪了人。③客套語。猶言對不起得罪之處,尚祈涵。
1.見"得罪"。
分布于云南的少數民族。曾稱崩龍”族。1985年9月改今稱。約15萬人(1990年)。用德昂語,無文字。有文身習俗。信小乘佛教。主要從事農業,善種茶。
1.即德政碑。
1.道德的根本。古代以孝為德本。
1.謂治國平天下,德為根本,財由德致,故理財為末。語本《禮記.大學》"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孔穎達疏"德能致財,財由德有,故德為本財為末也。"
1.德澤恩惠的庇蔭。
1.猶言惠予方便。舊時對人有所請求時的用語。
1.謂有德的表現。
2.道德表率。
1.指舊時以謙恭為德柄。語本《易.系辭下》"謙,德之柄也。"孔穎達疏"言為德之時以謙為用,若行德不用謙,則德不施用。是謙為德之柄,猶斧刃以柯柄為用也。"高亨注"謙虛始能執德。"
1.德行淺薄。
良好的品德和優秀的才干兩者都具備選干部,要注意德才兼備。
1.謂有德而能操持。
2.道德操守。
1.指古代帝王所乘五路(輅)中的玉﹑金﹑象﹑木四路(輅)。路,車。
1.賢德的聲譽。
1.指賢德而年高的人。語出《孟子.公孫丑下》"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朝廷莫如爵;鄉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
日本江戶幕府的創立者。原為織田信長部將◇又隨豐臣秀吉征戰,成為關東八州的大領主。1598年豐臣秀吉死后,部下分為兩派。1600年9月,在美濃的關原(在今岐阜縣不破郡)擊敗對立的豐臣氏軍隊。1603年任征夷大將軍”,建立江戶幕府◇擊滅豐臣氏殘余勢力,建立幕藩體制。
即江戶幕府”(540頁)。
1.猶恩賜。
1.得道,獲道。德,通"得"。
1.道德法則。
2.道德氣度。
1.儒家謂合乎仁德的禮法。
1.語出晉左思《魏都賦》"長世字甿者,以道德為藩,不以襲險為屏也。"謂以道德為守身的藩籬。亦借指守德之人。
1.道德風范。
1.《論語.顏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邢昺疏"在上君子,為政之德若風;在下小人,從化之德如草。"后因稱君子為政之德為德風。
亞洲南部大高原。為印度半島的主體。面積約40萬平方千米。地勢西高東低,平均海拔600米。地面久經侵蝕,起伏較小。
品德高尚,聲望卓著。多用以稱頌年高資深的人老校長德高望重,深得師生的愛戴。
1.婦德與婦功。舊指婦女應有的貞順品德和紡織﹑縫紉﹑刺繡等手藝。
18世紀末至19世紀上半葉的德國資產階級哲學。創始人為康德,黑格爾為集大成者,費爾巴哈為最后的代表。德國古典哲學的主要成就是黑格爾辯證法中的合理內核”與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德國古典哲學是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之一。
1524-1525年德意志農民大規模的反封建武裝起義。起義農民曾提出廣泛的反封建綱領《書簡》、《十二條款》、《海爾布隆綱領》等。1525年3月,農民領袖閔采爾在米爾豪森城領導建立革命政權永久議會”。因各地起義軍缺乏組織和統一指揮,至1525年8月,起義相繼被鎮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