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領(lǐng)翻于外。古人認(rèn)為是較原始的服式。
1.亦作"雞?"。亦作"雞巴"。
2.陰莖﹐男性的外生殖器。
3.常用作詈語。
1.《晉書.戴逵傳》﹕"少博學(xué)﹐好談?wù)摡o善屬文﹐能鼓琴﹐工書畫﹐其余巧藝靡不畢綜。總角時(shí)﹐以雞卵汁溲白瓦屑作《鄭玄碑》﹐又為文而自鐫之﹐詞麗器妙﹐時(shí)人莫不驚嘆。"后以"雞碑"為多才多藝之典。
1.一種雞心形的檳榔。
1.古代占卜法之一。以雞骨或雞卵占吉兇禍福。
1.比喻狹窄的度量﹐狠毒的心腸。
1.指斗雞場。
1.亦作"雞唱"。
2.猶言雞鳴﹑雞啼。
1.同"雞蟲得失"。
1.唐杜甫《縛雞行》﹕"小奴縛雞向市賣﹐雞被縛急相喧爭。家中厭雞食蟲蟻﹐不知雞賣還遭烹。蟲雞于人何厚薄﹐吾叱奴人解其縛。雞蟲得失無了時(shí)﹐注目寒江倚山閣。"后改變原意﹐以比喻無關(guān)緊要的細(xì)微得失。
幼小的雞。
1.亦作"雞窗"。
2.《藝文類聚》卷九一引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晉兗州刺史沛國宋處宗嘗買得一長鳴雞﹐愛養(yǎng)甚至﹐恒籠著窗間。雞遂作人語﹐與處宗談?wù)摡o極有言智﹐終日不輟。處宗因此言巧大進(jìn)。"后以"雞窗"指書齋。
1.指天明之前。
1.亦作"雞蛋青"。
2.見"雞蛋清"。
1.亦作"雞蛋青"。亦作"雞蛋清"。
2.雞蛋主要有蛋黃與蛋白兩大部分。流質(zhì)的雞蛋白稱作雞蛋清。
1.亦作"雞刀"。
2.用以殺雞之刀。語本《論語.陽貨》﹕"割雞焉用牛刀?"
1.雞的德性。指文﹑武﹑勇﹑仁﹑信。語本《韓詩外傳》卷二﹕"君獨(dú)不見雞乎?頭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敵在前敢斗者勇也﹐見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時(shí)者信也。雞雖有此五德﹐君猶日瀹而食之者何也?"
1.亦作"雞丁"。
2.切成小塊的雞肉。
1.芡實(shí)。
1.唐代宮庭養(yǎng)雞之所。
2.猶街坊。
雞飛走了,蛋也打破了。比喻兩頭落空,毫無所得。
1.亦作"雞飛狗叫"。
2.猶言雞飛狗走。
1.亦作"雞飛狗跳"。同"雞飛狗走"。
1.雞嚇得飛起來﹐狗嚇得逃跑。形容驚慌失措﹐亂成一團(tuán)。
1.肥雞。
1.亦作"雞膚"。
2.形容老年人發(fā)皺的皮膚。
1.見"雞皮鶴發(fā)"。
1.亦作"雞竿"。
2.一端附有金雞的長竿。古代多于大赦日樹立?!缎绿茣俟僦救珐s"赦日﹐樹金雞于仗南﹐竿長七丈﹐有雞高四尺﹐黃金飾首﹐銜絳幡長七尺﹐承以彩盤﹐維以絳繩﹐將作監(jiān)供焉。"唐許渾《正元》詩﹕"高揭雞竿辟帝閽﹐祥風(fēng)微曖瑞云屯。"后用為赦罪之典。
1.成窯酒杯中的一種精品。
1.亦作"雞公"。
2.方言。雄雞。
〈方〉獨(dú)輪手推車。
1.草名。
1.雞的骨頭。古時(shí)或用以占卜。
2.比喻嶙峋瘦骨﹔瘦弱的身體。
1.謂瘦骨嶙峋﹐衰弱之至。
1.雞和天鵝。語本《莊子.庚桑楚》﹕"越雞不能伏鵠卵﹐魯雞固能矣。雞之與雞﹐其德非不同也。有能有不能者﹐其才固有巨小也。"宋蘇軾《留別蹇道士拱辰》詩﹕"庚桑托雞鵠﹐未肯化南榮。"因以喻才能大小不同的人。
1.雞的腱子肉或胸脯肉。因其長圓如瓜形﹐故稱。一說即雞丁。
1.犀角名。
1.指雌雞變化為雄雞。舊時(shí)認(rèn)為是災(zāi)難之兆。
〈方〉孵出不久的小雞,身上有淡黃色的勖。
1.亦作"雞禍"。
2.雞的災(zāi)殃。古代迷信。謂逢水之年﹐雞多疫癥。
1.見"雞禍"。
1.雞和酒。
2.指簡單的酒菜。
1.指斗雞和蹴球。
1.雄雞的后爪。借指短鋒的毛筆。
2.為毛筆名。
1.即雞?。
1.雞喙。
2.常以喻低微而安寧之地位。
《戰(zhàn)國策 ·韓策》‘寧為雞口,無為朋。’比喻寧愿在局面小的地方當(dāng)家作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也說雞尸牛從(尸主)。
1.亦作"雞栗"。
2.雞皮疙瘩。
1.比喻小處廉潔。
1.亦作"雞林"。
2.指佛寺。
3.古國名。即新羅。東漢永平八年(公元65年)﹐新羅王夜聞金城西始林間有雞聲﹐遂更名雞林。
4.指新羅附近的國家和地區(qū)。
5.指雞林賈。
1.古代對新羅商人的稱呼。語本《新唐書.白居易傳》﹕"居易于文章精切……雞林行賈售其國相﹐率篇易一金。"后亦用為文章精美﹑為人購求之典。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gè)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