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疾速劃槳。亦指快行舟。
1.漢廬江舒人。景帝末﹐為蜀郡守﹐"仁愛好教化"﹐在成都市中起學官﹐入學者免除徭役﹐成績優者為郡縣吏﹐每出巡視﹐"益從學官諸生明經飭行者與俱﹐使傳教令"。蜀郡自是文風大振﹐教化大興。見《漢書.文翁傳》◇世用為稱頌循吏的典故。
1.亦作"文毋害"。
2.謂能為文書而無疵病。一說為文吏而不刻害。
1.見"文不加點"。
1.見"文無害"。
1.文德與武功;文治與武事。
2.特指武事﹑軍事。
3.文才和武略。
4.文臣和武將﹐文武官員。
5.猶言溫猛。指文火和武火。 6.周文王與周武王。
1.封建皇朝文武百官上朝時排列的班次。
1.文武兼備的才能。
1.喻明劫暗偷。
1.用于燒煮的文火與武火。文火﹐火力小而弱;武火﹐火力大而猛。
1.能文能武的全面之才。
1.文武兼備之士。
1.猶言文武全才。
1.古代宮廷雅樂舞蹈之一﹐用于郊廟祭祀。
遺存在社會上或埋藏在地下的人類文化遺物。包括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文化遺址、墓葬、建筑和碑刻;各時代珍貴的藝術品、工藝美術品以及生活用品;重要的文獻資料以及具有史料價值的手稿、古舊圖書;反映各時代社會制度、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的代表性實物。
1.指禮樂典章制度。語本《左傳.桓公二年》"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
1.身披彩繡以備宰殺供祭祀用的牛。語本《莊子.列御寇》"或聘于莊子﹐莊子應其使曰'子見夫犧捧?衣以文繡﹐食以芻叔﹐及其牽而入于太廟﹐雖欲為孤犢﹐其可得乎?'"后用以喻仕宦雖享厚祿﹐終必罹禍。
1.有紋理的犀角。
1.有花紋的席子。
1.即檄文。古代用于征召或聲討等的文書。
1.戲曲中以唱工或做工為主而不表演或很少表演武打的戲。區別于武戲。
1.指文吏之法。
2.指《易》之《文言》﹑《系辭》﹐傳為孔子所作。
1.放公文的匣子。
1.禮法;法制。
2.指書法。
書名。宋元之際馬端臨著。三百四十八卷。記載上古到南宋寧宗時歷代典章制度沿革。體例仿杜佑《通典》,但分類更細,計有田賦、錢幣、戶口等二十四門。
以文獻為研究對象的學科。主要研究文獻的產生、發展規律,文獻的社會地位和作用,文獻與知識、情報、信息的關系,文獻的校勘整理的理論、技術方法等。
1.指博學多聞﹑熟悉典章掌故的人。
1.春秋五霸中的晉文公與宋襄公的并稱。
2.春秋時的晉文公與晉襄公的并稱。
1.學校。
1.日月星辰變化的跡象。
2.文物典章制度。
3.文字。以象形字最原始﹐故云。
1.傳奇中的人名。傳說唐大和年間﹐書生文簫中秋日游鍾陵西山游帷觀﹐遇見一美麗少女﹐口吟"若能相伴陟仙壇﹐應得文簫駕彩鸞。自有繡襦兼甲帳﹐瓊臺不怕雪霜寒。"雙方相互愛慕﹐忽有仙童到來宣布天判"吳彩鸞以私欲而泄天機﹐謫為民妻一紀。"兩人遂成夫婦﹐后來雙雙騎虎仙去。見唐裴铏《傳奇.文簫》。
1.文章中不恰當的詞句。
1.飾以彩畫的臺榭。
1.為文之用心。
2.指文章或文思。
3.指南朝梁劉勰的專著《文心雕龍》。
古代文學論著。南朝梁劉勰撰。書寫成于齊末,共十卷五十篇,分上、下編。書中對前代文學作了全面總結,系統論述了文學中的一些重要問題,肯定了文學創作中的發展變化現象,強調了文學與政治、社會的關系。它使中國古代的文學批評理論進入到系統完整的新階段,是文學批評史上的杰作。
1.比喻文運亨通。
1.文章與德行。
2.謂僅有虛文下達。
1.詩文的形式。
1.即銀杏。俗稱白果樹。木質紋理堅密﹐是建筑和手工業的高級用材。
2.詩詞中常用以指代文杏做的木梁。
1.文學的才能;愛文的天性。
1.猶文豪。
1.禮樂教化大行而武力征伐偃息。謂天下太平。
1.美穗。喻美才。
2.文雅秀麗;文弱纖秀。
1.刺繡華美的絲織品或衣服。
2.猶刺繡。
3.辭藻華麗。
1.官署名。宋置﹐屬少府監。
1.習文的學校。序﹐學校。
1.見"文溆子"。
1.亦作"文敘子"。
2.樂曲名。唐代俗講僧文溆(或作文敘﹑文淑)善吟經﹐講唱變文﹐聲音婉轉動人。因效其聲調﹐制成樂曲﹐故名。
1.指文教禮樂之事。
1.華美的車子。
2.用彩畫雕飾欄桿和門窗的走廊。
1.指孔子。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封孔子為文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