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奸毒"。
2.謂奸險害人的行為。
3.奸詐狠毒。
1.猶查閱。
1.望見。
2.猶見識;見識所及。
1.照鏡。
2.比喻借鑒。
1.閱讀研究。
審察衡量。《離騷》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意為我的父親觀看審度我初生的日月,賜我以美名◇因用作生日的代稱覽揆之辰。參見初度”(1101頁)。
1.游覽。
1.攬取。覽,通"攬"。
〈書〉觀賞勝景或游覽勝地到黃山~。
1.視察。
1.猶顯示。
1.審察考試。
1.眺望。
1.謂見多識廣,能說會道。
1.觀看風物。
1.閱覽。
1.明察;比照。
1.主持朝政。覽,通"攬"。
1.猶眺望。
1.執掌總理。覽,通"攬"。
1.攬轡跋涉。
1.擁抱。
1.亦作"攇筆"。
2.執筆。指寫文章。
1.同"攬察"。
1.見"攬工"。
1.猶擁抱。
2.把持。
3.護持。
1.總攬。
1.招引勾搭。
1.店鋪設于柜臺外的長凳。
1.掇拾﹐拾取。
1.宋代以后專以承攬他人稅賦輸納從中取利者。
2.宋代解州解縣﹑安邑兩鹽池為朝廷制鹽的民戶稱"攬戶"。又稱畦戶。朝廷每年向每戶供給一定數量的糧和錢﹐而每戶則向國家交一定數量的鹽。見《宋史.食貨志下三》。
1.晉謝安功名盛極時﹐遭到構陷﹐見疑于晉孝武帝。一天﹐孝武帝命桓伊吹笛﹐桓伊吹完一曲以后﹐又撫箏而歌怨詩"為君既不易﹐為臣良獨難。忠信事不顯﹐乃有見疑患。"在座的謝安感動得泣下沾襟﹐"乃越席而就之﹐捋其須曰'使君于此不凡!'"孝武帝也面有愧色。見《晉書.桓伊傳》◇用為忠而見疑的典故。
1.承包貨物的運輸或行銷。
1.歉收。
1.方言。謂以驢馬招攬客人雇用。
1.采摘系結。
2.收取。
3.猶結交。
1.持鏡;對鏡。
1.生日的代稱。攬﹐通"覽"。
1.打撈。
1.攀緣。
1.亦作"攇名責實"。
2.猶言循名考實。觀其名而考核其實績。
1.包攬代納賦稅。
2.收攬容納。
1.亦作"攇轡"。
2.挽住馬韁。
3.《史記.袁盎晁錯列傳》"文帝從霸陵上﹐欲西馳下峻阪﹐袁盎騎﹐并車攇轡﹐上曰'將軍怯邪?'盎曰'臣聞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騎衡﹐圣主不乘危而僥幸。今陛下騁六騱﹐馳下峻山﹐如有馬驚車敗﹐陛下縱自輕﹐柰高廟﹑太后何?'上乃止。"按﹐《漢書.袁盎傳》作"?轡"『荀悅《漢紀.文帝紀上》作"攬轡"◇用為諫止君王履險的典故。
4.見"攬轡澄清"。
1.謂澄清天下之才。
語出《后漢書·范滂傳》滂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攬轡,挽住馬韁◇以攬轡澄清”表示刷新政治、安定天下的抱負。
1.見"攬轡澄清"。
1.見"攬轡澄清"。
1.亦作"攇破"。
2.筮卦時面對未成的破卦。
1.揮淚。
1.抱取﹐摟取。
2.謂摘取﹐收取。
3.承攬。
1.抓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