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亭名。在今江蘇南京市中山門北半山寺。半山寺原為宋王安石故居,元豐七年舍為寺宇。明代因靠近宮城北安門,劃為禁地,寺廢。清道光年間再建,同治時重修,并建一亭,即名半山亭。參見"半山"。
2.亭名。在河南內鄉縣西北湯河半山間。宋張舜民建。金元好問有《春日半山亭游眺》詩,即其地。
1.佛教語﹐亦稱"根本智"﹑"無分別智"。指冥符佛家真理的智慧。
1.本性。
1.即珍珠。形圓如豆﹐乳白色﹐有光澤﹐是某些軟體動物(如蚌)殼內所產。為珍貴的裝飾品﹐并可入藥。
2.指簾子。
3.指酒。
4.荔枝的一種。
5.指美人之淚。 6.指露珠﹐水珠。
1.菜名。
1.用真珠裝飾的船。比喻極珍貴的事物。
1.用珍珠穿成的耳珰。
1.美酒名。指紅酒。又稱珍珠紅。
1.鳥名。
1.珍珠穿成的簾子。
1.見"真珠牡"。
1.石決明的別名。
1.榨酒器具。
中國通用漢語的穆斯林對安拉的稱呼。詳見安拉”(610頁)。
1.亦作"真著"。
2.真實確切。
1.謂親生的兒子。
2.佛教以信順佛法﹐繼承佛業者為真子。
1.謂楷書。
1.釋道兩教謂所持的真正宗旨;正宗。
1.切魚肉等用的墊板。
1.亦作"磚杵"。
2.搗衣石和棒槌。亦指搗衣。
1.砧斧。
1.亦作"磚斧"。
2.砧板與斧鉞。古代殺人刑具。
1.土地的四至。
1.登載田畝四至的簿冊。
1.砧板。
1.亦作"磚臼"。
2.砧板和石臼。泛指搗碎用具。
1.亦作"砧聲"。
2.搗衣聲。
1.亦作"磚石"。
2.搗衣石。
1.即砧板。
1.搗衣聲。
1.搗衣聲的美稱。
1.亦作"磚祔"。
2.古代斬首或腰斬用的墊板。
1.祥瑞;吉兆。
1.猶符命。
1.吉祥。
1.猶祥瑞。吉祥之事。
1.吉祥安定。
1.吉祥的征兆。
2.吉祥,幸福。
1.吉祥美善。
1.吉兆。
1.斟酌決定。
1.猶遲疑。
1.見"斟忱"。
1.古國名。夏之同姓諸侯國。轄境在今山東省壽光縣東北。
1.斟酌教誨。
1.斟酌調整。
1.酌量;估量。
1.考慮﹑吸取。
2.猶處置。
1.傾注。使液體從高處流下。
1.亦作"斟鄩"。
2.古國名。夏同姓諸侯國。轄境在今山東省濰坊市西南。
3.復姓。古有斟尋氏。禹之后,以封國為姓。見《史記.夏本紀論》。
1.見"斟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