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和諧地演奏。
1.洗臉和沐浴。
1.洗搓;洗滌。
1.猶盥漱。
1.見"瓢勺"。
昆蟲綱,鞘翅目,瓢蟲科。背面拱起似半球,大多有鮮明色斑。頭小,復眼大。馬鈴薯瓢蟲等少數(shù)瓢蟲桅農(nóng)作物,大多數(shù)瓢蟲(如七星瓢蟲、小紅瓢蟲)是農(nóng)作物害蟲的天敵。
1.語出《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后因以"瓢簞"喻安貧樂道。
1.蔬菜名。二年生草本植物﹐植株貼地生長﹐葉片近圓形﹐向外反卷﹐黑綠色﹐有光澤。
1.瓜瓢形的僧帽。
1.泛指盛酒器。
1.葫蘆做的飲器。
1.和尚云游時隨身攜帶的瓢勺和斗笠。
2.借指行蹤。
1.瓢勺與食袋。特指行乞之具。
形容雨很大瓢潑大雨。
1.形容雨大。
1.亦作"瓢杓"。
2.把老熟的葫蘆剖為兩半所做成的勺子。
1.西南少數(shù)民族的一種簧管樂器。笙斗以瓠瓢做成。
1.簡陋的堂室。
1.語出《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原謂以瓢勺飲水◇用以喻生活簡樸。
2.指瓢勺之類的飲器。
1.泛指酒器。
1.亦作"瓢樽"。
2.泛指酒器。
1.見"瓢尊"。
1.飛揚貌。
1.饑餓。
2.指餓死的人。
1.餓死。
2.指餓死的人。
1.餓死。
1.猶看到。
1.隱隱約約﹑看不清楚的樣子。
1.斜著眼看。
1.斜著眼睛掃視。
1.眼光閃爍地斜看。
1.斜著眼看人。
1.附有簽條供帝王批答的章奏。
1.戲曲中的動作。揚手示意。
1.猶傳單。辛亥革命前夕,秘密會黨用以聯(lián)絡﹑發(fā)展﹑團結同志的一種標識。
1.票據(jù)簿冊。
1.謂例行檢查。
1.古紙幣的一種。通用于明清時。
1.票面數(shù)額。
1.明代曾經(jīng)通用的一種成色較低的方塊銀綻。
1.票寫簽發(fā)。
1.明末以后部分地區(qū)所行商人憑票運銷茶﹑鹽的制度。至清同治五年(1866年)票法變相為綱法,準由票商專利。辛亥革命后仍沿用,抗日戰(zhàn)爭期間始廢除。
1.戲院﹑火車站﹑輪船碼頭等處的售票處。
2.指票友聚會練習的處所。
3.舊時土匪拘留被綁架人的地方。
1.指影﹑劇院售出戲票而產(chǎn)生的經(jīng)濟效益。也用以說明觀眾對上演的作品或有關人員的態(tài)度。
指戲劇、電影等演出或上映時的票價和售票率。是衡量作品或藝術人員的社會影響的依據(jù)之一。
1.票據(jù)的存根。
1.又稱票莊或匯兌莊。舊中國的一種信用機構,以匯兌﹑存款﹑放款為主要業(yè)務。銀行興起后,業(yè)務受影響,乃逐漸衰落。
1.明清時,內閣學士草擬票旨進呈皇帝裁定,由皇帝親自(或由司禮監(jiān)宦官代)以朱筆批出,稱為"票紅"。
1.猶飄忽。
1.我國現(xiàn)今所采用的憑匯款票證匯兌現(xiàn)金的一種方式。即接受票匯的單位(銀行或郵局)將匯款人所填匯款條寄交付款單位,由該單位再通知收款人領款。
1.指公派的義務,無報酬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