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繁多而急迫。
1.清代一種緞料好﹑靿高﹑底厚的靴子,由北京內城的商店制造,故名。
1.御馬。
1.帝王寵愛的人。指姬妾。
2.帝王寵愛的人。指內官之有權寵者。
3.帝王寵愛的人。指男寵。
4.受帝王寵愛。
1.出血的一種。流出血管的血液停留在身體內部而不排至體外,如腦出血﹑腎上腺出血﹑胰出血等。
1.謂服兄弟之喪,喪服未除而內心悲哀已漸減。
1.舊時官宦人家家中的專用廚房。
1.古代經學家稱專主解釋經義的書為內傳,與廣引事例﹑推演本義的外傳相對。如《漢書.藝文志》有《韓內傳》四卷,為漢韓嬰解《詩》之作,今佚。又《左傳》被稱為《春秋》的內傳。
2.傳記的一種。以傳主遺聞逸事的記述為主。如《隋書.經籍志二》有《漢武內傳》﹑《關令內傳》﹑《南岳夫人內傳》等。
1.舊時富家宅院,內院院門一般有雕刻的垂花倒懸于門額兩側,門上邊蓋有宮殿式的小屋頂,稱"內垂門"。
1.指宮觀使。宋真宗時設宮觀使,掌在京宮觀,以宰執充任◇作為安置罷職大臣的職銜。
1.謂為本國君侯諱飾之辭。
2.泛指隱微不顯之辭。
3.對內的言詞。
又稱主存儲器”,簡稱內存”、主存”。在主機內部,中央處理機能直接操作的存儲器。主要有半導體存儲器和磁芯存儲器。通常用來存放有關程序、原始數據和運算結果等。其存取速度的快慢直接影響到計算機的運算速度。
見三線八角”(13頁)。
1.內心恐懼。
1.唐后期置樞密使,以宦官任之,掌承受表奏;又用宦官任護軍中尉,統領神策軍,防守京師。樞密使和護軍中尉稱為"內大臣"。
2.清制,選滿洲鑲黃﹑正黃﹑正白三旗子弟作為皇帝侍衛,以勛戚大臣統之,稱為領侍衛內大臣,共六人,鑲黃﹑正黃﹑正白三旗各二人。其次稱內大臣,亦六人,掌先后宸御,左右翊衛,出入扈從。參閱《清通典.職官九》﹑清王士秅《池北偶談.談故二.內大臣》。
1.道家謂以自身的精氣煉成的丹為"內丹",以燒煉金石成丹為"外丹"。
1.謂值宿于宮內翰林院。宋梅堯臣有《八月十夜廣文直聞永叔內當》詩。
1.女主人;主婦。也用作對妻子的稱呼。
1.即太監。
1.我國古代天文學謂月亮在黃道之北運行的軌道。
2.元代以直屬御史臺的山東東西道﹑河東山西道﹑燕南河北道﹑江北河南道﹑山南江北道﹑淮西江北道﹑江北淮東道﹑山北遼東道為內道。參閱《元史.百官志二》。
1.內稟的德性;自身固有的道德。
2.婦德。多指后妃之德。亦借指后妃。
1.皇宮中的禁衛。
1.貴族高官府第的內宅。
1.妻子的弟弟。
1.妻妹。
1.私邸;內宅。
1.佛教徒稱佛經為內典。
電源內部所具有的對電流的阻礙作用。電池的內電阻可認為是純電阻性的。發電機的內電阻是電感性或電容性的。
1.皇帝召見大臣和處理國事之處。因在皇宮內進,故稱。
1.親近的家丁。
1.在內部決定。多指人事調配或處理其他人事問題。
1.即內動字。
1.即不及物動詞。也稱自動詞或內動詞。它所表示的動作不以動作者以外的事物為對象。
1.內部標準。
1.耳朵最里面的一部分,由復雜的管狀物構成,分為半規管﹑前庭和耳蝸三部分,主管聽覺和身體的平衡。
1.指佛教教義。
1.內行高手。
1.指朝廷直接轄治下的中原諸侯王國。
1.從內部反叛。
2.謂內心反省。
1.指佛經。
2.閨范;婦德。
3.澆鑄金屬器物的內模。
1.山名。亦稱章山。在湖北鐘祥縣西南。
1.皇太子東宮所屬官署之一,管理宮內事務。唐開元二十七年劃屬內侍省,改為內坊局,職務不變。
1.內室;女眷居住的屋子。
1.人或高等動物體內有些腺或器官能分泌激素,不通過導管,由血液帶到全身,從而調節有機體的生長﹑發育和生理機能,這種分泌叫內分泌。
人體內重要的機能調節系統。由內分泌腺和分散于機體各處的內分泌細胞組成。人體內主要的內分泌腺有腦垂體、甲狀腺、甲狀旁腺、腎上腺、胰島和性腺等。內分泌腺能分泌激素,直接進入毛細血管,借血液循環進入身體各處,以調節機體的物質代謝、生長、發育、生殖和其他組織器官的活動。
1.指書籍封面后印有書名的單頁。有時和扉頁不分。
1.唐宋時宮廷女官名。侍帝左右,記其起居。
1.王畿以內的地方。與"外服"相對。
2.謂將藥物從口服下。與"外敷"相對而言。
1.《周禮》官名,掌管王室庫藏。
2.王室的倉庫。
3.清代的內務府簡稱"內府"。
1.在朝中輔弼君主。
2.指后妃賢德,能內佐君主。
3.太監。
1.岳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