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上的完美典型。是一定社會的道德要求和道德理想的最高體現(xiàn)。不同的時代和社會有不同的理想人格。如中國古代儒家提倡的圣人”,明清之際黃宗羲、顏元等提倡的豪杰”。無產(chǎn)階級的理想人格是全面發(fā)展的、具有高尚道德品質(zhì)的共產(chǎn)主義新人。
1.布上的絨毛。佛教禪宗語。喻佛法無所不在,不可粘著。《景德傳燈錄.前杭州徑山道欽禪師法嗣》"﹝鳥窠道林禪師﹞有侍者會通,忽一日欲辭去,師問曰'汝今何往?'對曰'會通為法出家,以和尚不垂慈誨,今往諸方學(xué)佛法去。'師曰'若是佛法,吾此間亦有少許。'曰'如何是和尚佛法?'師于身上拈起布毛吹之。會通遂領(lǐng)悟玄旨。"后亦用為開悟的典實。
1.廣布覆蓋。
1.鳥名。鷦鷯的別名。
1.古代一種狀如圍裙的短衣。《急就篇》卷二"襯衣蔽膝布母繜。"顏師古注"布母繜者,薲貉女子以布為脛空(腔),用絮補核,狀如襜褕。薲貉者,東北之夷也。"王應(yīng)麟補注引黃氏曰"江東謂鷦鷯為布母。布母繜,小衣也,猶犢鼻耳。"一說以"母繜"為詞,謂即繜衣,"布"指其質(zhì)料。見《說文.纟部》"繜"清段玉裁注。
1.古代喪禮中諸侯覆蓋棺木的布。
2.布制的簾幕。
3.將幕布鋪在地上。
1.布袋。
1.布制的頭巾。
2.布雙幅。
1.宋代酒庫向官府呈驗新酒時書有庫名﹑酒名的布招子。
1.布制長袍。
2.猶布衣。指平民。
1.謂散布陽和之氣。
2.舊謂有道術(shù)者運氣與人。
1.布幣。王莽時曾仿古布幣鑄"布貨十品"。
1.布被。
1.布制的綿衣。唐白居易有《新制布裘》詩。
1.《周禮.天官.外府》"掌邦布之入出"漢鄭玄注"布,泉(錢)也。其藏曰泉,其行曰布。"故以"布泉"泛指錢財﹑貨財。
2.古貨幣名。
3.瀑布。
1.分菜給席上的人并敦促他們自己取食。
1.即佤族。以前不同地區(qū)的佤族又自稱布饒﹑巴饒和阿瓦。參見"佤族"。
1.布列軍隊。
1.布制的短衣。
1.梵文upavasatha的音譯。意譯為凈住,善宿,長養(yǎng),斷增長。佛教儀式。指出家僧尼每半月(十五日與二十九日或三十日)集會一次,專誦戒律,稱為"說戒",謂能長養(yǎng)善法,增長善法。在誦戒律時,信徒也向大眾懺悔所犯罪過,稱為"斷增長",意謂斷惡長善。
1.散布;傳布。
2.離散。
3.分施。
1.著色,布置色采。
1.布制的單衣。
1.布置。
1.遍布;布散。
佛教施舍給他人財物、體力和智慧以求積累功德直至解脫的修行方法。以財物與人稱為財布施”,說法度人是法布施”,救人厄難是無畏布施”。
1.部署。安排,布置。
1.書信用語。陳述。
1.舊時喪服。
1.瀑布。
1.布衣素服。布指質(zhì)地,素指顏色,形容衣著儉樸。
2.指卑微的地位或身分。
3.借指平民。
1.喜悅貌。
1.花開貌。
1.開舒。
1.化育;哺育。
1.花開貌。
1.耕種。敷,布,指播種。
1.見"敷贊"。
1.傳播,宣揚。
1.猶鋪展。
2.傳布張揚。
1.布政,施行教化。
1.治理。《孟子.滕文公上》"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趙岐注"敷﹐治也。《書》曰'禹敷土。'是言治其土也。"一說為分治。焦循正義"敷訓(xùn)布﹐布﹐散也。散亦分也。敷治即分治。堯不能一人獨治﹐故使舜分治之。"
1.陳奏,向君上報告。
1.亦作"膚@"。
2.骯臟。引申有討厭﹑窩囊﹑卑污﹑令人不快等義。
1.見"膚舎"。
1.指纏綿難愈之病。
1.謂不明不白的氣惱。
1.猶言怯懦無能﹑沒有出息的人。
1.不敢待以臣禮。表示天子對其尊敬。
1.不齒。
1.不僅;不止。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