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見"叫呼"。
1.漫游。
1.指《卿云歌》。因歌中有"卿云爛兮"句,故稱。傳說虞舜將禪位給禹時和百官一起唱的歌。
2.即慶云。古人視為祥瑞的一種彩云。
1.見"爛仔"。
1.破碎或破爛的樣子。
1.亦作"爛賬"。
2.混亂不清的帳目。
3.指被拖欠很久﹑難以收回的款項。
4.比喻頭緒亂﹑不順心。
①頭緒混亂沒法弄清楚的賬目。②指拖得很久、收不回來的賬。
1.蒸至爛熟。
1.比喻陳舊的瑣事。
1.廢紙;破紙。
1.謂煮至熟爛。
1.光輝燦爛。
1.亦作"爛崽"。
2.方言。流氓。
1.亂子。
1.深紫色。
1.醉得癱成一團。扶都扶不住。形容大醉的樣子。語本《后漢書.儒林傳下.周澤》"一歲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齋"唐李賢注"《漢官儀》此下云'一日不齋醉如泥。'"
1.稀爛貌。
1.謂混充其間。
1.猶言忝列其位而不勝任其職。常用作謙詞。
1.謂任意夸張。
1.比喻冒充湊數,名不副實。
1.虛妄不實的話。
1.不當立的祭祠。亦指濫予祭祀。
(~兒)叫人膩煩的、不切實際的言詞或論調陳詞~。
1.惡劣,質量低劣。
2.謂不恰當﹐不典雅。
1.貪污舞弊的官吏。
1.言過其實。
1.無選擇地交友。
1.僭服隱士的頭巾。指冒充隱士。
1.爛泥,稀泥。濫,用同"爛"。
1.亂殺;無限制地殺。
1.北周庾信《哀江南賦》"謬掌衛于中軍,濫尸丞于御史。"原謂乖妄地擔任了御史中丞之職。濫,濫竽充數;尸,尸位素餐◇因以"濫尸"謂占居其位而不盡其責。
1.在職而無能的人。
1.爛熟。極其熟悉﹑熟練。
1.不合禮制地祭祀。
文章中浮泛不切實際的套語或格式。
1.猶虛假。
1.猶齷齪,卑污。
1.過量的刑罰;任意判罪或施刑。
1.憂懼不安貌。
2.謂拯救國家,驅逐敵人。
1.周代官名。職掌巡行邦國,宣告法令和糾察邦治之官。
2.春秋衛國匡地的人。孔子周游列國,途經匡地。因匡人曾受魯國陽貨的殺擄,而孔子的相貌又象陽貨,故遭到匡人的圍攻。
1.山名。即江西省的廬山。
2.山名。在四川省江油縣西,亦名大匡山﹑大康山。
3.山名。在浙江省龍泉縣。此山四旁奮起,而中部低下,狀如箕匡,故名。
1.江西廬山之神。又稱匡君。相傳匡俗(一說匡裕)得道于此,后世奉為神,立廟以祀之。
1.匡正時世;挽救時局。
1.見"匡時濟俗"。
1.正直的讀書人。
1.挽救世道;扶正世道。
1.見"匡飭"。
1.指春秋時衛國的匡地與宋國。孔子周游列國曾被圍于匡,被逐于宋◇因以指無禮讓的地方。
1.匡正時俗。
2.傳說中的人物。一說名"匡裕"。出自殷﹑周之際,又傳為周武王時或秦末人。兄弟七人學仙得道,結廬隱居于南障山。故世稱南障山為廬山﹑匡山﹑匡廬,尊匡俗為匡神。
1.猶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