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征剿和招撫。
1.新結交的知己。語本《楚辭.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1.新官﹐新上任的官。
2.新的職務。
1.新的地址。
1.新訂立的制度。
2.重新制定。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經濟學流派。主要代表是經濟學家加爾布雷斯等。繼承并發展制度學派觀點,仍強調制度、結構的分析,但更注重資本主義現實經濟問題,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的一些矛盾,主張結構改革”和政府對經濟的干預。
1.即辛夷。
與舊中產階級”相對。詳中產階級”(857頁)。
抗日戰爭時期中共中央和陜甘寧邊區政府機關報。前身是《紅色中華》。1937年1月改現名。三日刊。在延安出版。1941年5月與《今日新聞》合并改組為《解放日報》。
在臺灣省本島西北部、頭前溪南側、縱貫鐵路線上。1982年設市。人口383萬(1994年)。是臺灣省的科技工業中心之一,1980年辟為科學工業園”。有臺灣的清華大學、交通大學及聯合工業研究所。
1.新筑成。
2.新建筑的房屋。
1.亦作"新妝"。
2.謂女子新穎別致的打扮修飾。
3.謂女子新扮飾好的容色。
1.新造。
2.新的服裝。
1.太平天國時指新參加太平軍或太平軍新占領區中的女性群眾。
1.新造。
2.新作品;新著作。
1.喜悅羨慕。
1.謂神靈享用祭品。
1.欣喜動心。
2.觸動;驚動。
1.西漢《七略》作者劉歆和東漢《漢書.藝文志》作者班固的合稱。
1.鑒察。多用于鬼神。
1.喜悅。
1.欽羨贊美。
1.羨慕。
1.喜悅貌。
1.欽羨贊嘆。
1.猶悲喜。
1.愛慕;羨慕。
1.神靈享受供物。
1.亦作"閑鈀"。
2.古兵器。形似馬叉﹐上有利刃﹐兩面出鋒﹐刃下橫兩股﹐向上彎﹐可以刺擊﹐也可以防御﹐兼矛盾兩用。
1.亦作"閑叉"。
2.即閑鈀。
1.看不起;厭惡。
1.疑忌。
1.猶苛求責備。
1.怨恨;厭惡。
1.猜疑,猜忌。
1."嫌好道歉"之省。
1.見"嫌好道歉"。
1.說好道壞。謂挑剔苛求。
1.怨恨。
1.見"嫌唬"。
1.亦作"嫌乎"。
2.方言。討厭,不滿意。
1.猶疑惑。
1.猜忌。
2.謂嫌疑和禁忌。
1.怨恨。
1.見"嫌閑"。
1.與人姓名字音相近的字。
1.謂因有避忌而為難。
1.恐怕。
1.嫌棄窮者,喜歡富者。多用于女子婚嫁時的一種標準。
因不滿、厭惡而不愿接收或接近陳官人名流貴客,只怕他嫌棄微賤,不肯相收。
1.猶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