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形體。
七言律詩”的簡稱。見七言詩”。
1.書名『劉歆撰。我國最早的圖書目錄分類著作。分《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和《方技略》。《漢書.藝文志》即據《七略》為藍本。原書已佚,清馬國翰﹑洪頤煊等均有輯本。亦用以泛指各類著作。
1.七輪扇運轉所產生的氣流。
1.古代以機輪運轉的一種風扇。
1.形容沒有空馀的地方。
1.猶廟略。指安邦定國的重大謀略。
1.指古代居住在今福建省和浙江省南部的閩人,因分為七族,故稱。《周禮.夏官.職方氏》"辨其邦國﹑都﹑鄙﹑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賈公彥疏"叔熊居濮如蠻,后子從分為七種,故謂之七閩。"后稱福建省為閩或七閩。
1.周代官爵的第七級,賜國侯伯。
2.借指封疆大吏。
3.猶言七名。
1.指春秋鄭穆公后裔子展﹑子西﹑子產﹑伯有﹑子太叔﹑子石﹑伯石,是掌握鄭國政權的世卿。
1.同"七子八壻"。
18世紀歐洲的一次國際性戰爭。以英國、普魯士和漢諾威為一方,法國、奧地利、俄國、西班牙等為另一方。1756年戰爭開始,英、法兩國主要在海上和殖民地進行戰爭,而普魯士與俄、奧主要在歐洲中部進行戰爭。1763年戰爭結束,英國成為海上霸主和殖民強國,普魯士則崛起為歐洲大陸強國。
1.唐代宮廷的七種輦車。
1.池名。在今陜西城固縣北。相傳漢項伯死后,他的七個女兒為他取土筑墳所造成,故名。
1.七言排律的省稱。
1.見"七盤"。
1.七篇文章。特指《孟子》。該書七篇,故稱。
1.把零碎的東西勉強拼湊起來。亦指胡亂湊合。
1.見"七貧七富"。
1.亦作"七貧八富"。
2.形容貧富變化無常。
1.七個等級的茶。
2.金曾規定,七品官以上,其家方許飲茶。見《金史.食貨志四》◇因稱茶葉為"七品茶"。
1.對縣令的美稱。
1.封建時代對縣令的美稱。因縣令官階一般為七品,故云。
1.形容衣物非常破舊。
1.道家謂人有七魄,各有名目。第一魄名尸狗,第二魄名伏矢,第三魄名雀陰,第四魄名吞賊,第五魄名非毒,第六魄名除穢,第七魄名臭肺。見《云笈七簽》卷五四。
1.謂七魄離身飄蕩。形容驚愕﹑昏厥或死亡。
1.猶言差不多。
2.猶言零零碎碎,各式各樣。
即盧溝橋事變”(107頁)。
1.相傳禹一飯七起以迎賢士。《藝文類聚》卷十一引《鬻子》"﹝禹﹞一饋而七起﹐曰'吾不恐四海之士留于道路也﹐恐其留吾門也。'是以四海之士皆至。"北齊劉晝《新論.誡盈》"夏禹一饋而七起﹐周公一沐而三握發﹐食不遑飽﹐沐不及晞。"后用以稱禮賢下士。
1.多次上下升降。形容麻煩不堪。
1.七出。
1.謂遷往七陵居住。
著名古典數學問題之一。在哥尼斯堡的一個公園里,有七座橋將普雷格爾河中兩個島及島與河岸連接起來(如圖)。問是否可能從這四塊陸地中任一塊出發,恰好通過每座橋一次,再回到起點?歐勒于1736年研究并解決了此問題,他把問題歸結為如下右圖的一筆畫”問題,證明上述走法是不可能的。
玩具。用正方形卞或厚紙裁成形狀不同的七小塊,可以拼成各種圖形。廣泛流傳于世界各地,被稱為唐圖”。
1.即七巧板。
1.形容聰明靈巧。相傳心有七竅,故稱。
1.同"七竅生煙"。
形容著急或氣憤到極點,好像眼、耳、口、鼻都要冒出火來老張沖著大李一頓臭罵,把他氣得七竅生煙。
1.見"七縱七禽"。
公元225年,西南少數民族首領孟獲起兵反叛,蜀漢丞相諸葛亮發兵征撫,采取攻心策略,七次生擒孟獲,七次放還,使之心悅誠服,歸順蜀漢。
1.同"七縱七禽"。
1.泛指錢財。
1.明代以六部尚書﹑左右都御史為七卿。見《明史.七卿年表》。
1.泛指人的各種感情和欲望。
1.即七出。
1.佛教語。謂一切眾生輪回趨向的七個地方。即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仙和阿修羅。《楞嚴經》從六趣中的天趣分出仙趣,故成"七趣"。《楞嚴經》卷九"阿難,如是地獄﹑餓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羅,精研七趣,皆是昏沈諸有為相,妄想受生,妄想隨業。"
1.指道州(今湖南道縣)東郊之潓泉﹑渇泉﹑沺泉等七個泉。
1.漢何休稱夫道缺﹑婦道缺﹑君道缺﹑臣道缺﹑父道缺﹑子道缺﹑周公之禮缺為"七缺"。
1.指古代天子的七位諍臣。
1.指陽氣自剝盡至復來共七天。《易.復》"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王弼注"陽氣始剝盡至來復,時凡七日。"孔穎達疏"天之陽氣絶滅之后,不過七日陽氣復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一說"七日"指"七月"。
2.泛指陰陽循環。
3.稱一星期為一來復,星期日為"來復日"。
1.古代泛稱我國西部的少數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