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堆滿屋子,裝滿車。形容書籍很多。
與決定論”相對。否認一切事物具有因果制約性和規律性的哲學學說。它無限夸大偶然性、自由意志,宣揚盲目力量。
1.不同種族﹐異族。
2.不同的種類。
3.身分﹑門第等不相類的人。
4.志向不合﹑志趣不同的人。
5.和韓非一類的人。戰國秦韓非為人口吃﹐故借指口吃的人。
1.謂無罪而受牽累。
不合禮節;不禮貌~舉動。
1.喻不是兄弟姐妹關系。
1.不合常理﹔違背情理。
2.謂不講道理。
1.佛教因明(邏輯學)用語。與"現量"﹑"比量"合稱"三量"。
1.《漢書.西域傳下.渠犁》﹕"﹝j茲王﹞后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歸其國﹐治宮室﹐作僥道周衛﹐出入傳呼﹐撞鐘鼓﹐如漢家儀。外國胡人皆曰﹕'驢非驢﹐馬非馬﹐若j茲王﹐所謂騾也。'"騾﹐即騾﹐馬驢雜交而生◇用"非驢非馬"形容不倫不類的事物。
1.猶意外。
1.不但。
只用于展覽、贈送等而不出賣的物品。
1.不合名分。
遭受意外的災禍而死亡叫死于非命。
1.猶詭計。
2.非常之謀。指禍國之謀。
3.非善策﹐未為得計。
1.豈非﹔莫不是。
批評責難無可非難。
1.《左傳.桓公六年》﹕"齊侯欲以文姜妻鄭大子忽﹐大子忽辭。人問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齊大﹐非吾耦也。'"耦﹐同"偶"◇因用"非偶"謂不適當的婚配或不相稱的配偶。
2.無可匹敵﹐不能比擬。
1.周文王將田﹐卜曰﹔所獲非龍非彲﹐非虎非羆﹐乃伯王之輔。果遇太公于渭水之陽◇因以"非羆"為老而遇合之典。
1.見"非辟"。
1.不佳﹔不妙。
1.不是親屬也不是故舊。表示彼此過去毫無關系。
不屬于人應有的~待遇 ㄧ過著~的生活。
1.不稱職的人。
1.《荀子.賦》﹕"爰有大物﹐非絲非帛﹐文理成章﹔非日非月﹐為天下明。"大物﹐指禮﹔禮非日月﹐而與日月同功◇用為歌功頌德的套語。
1.非常﹐很。
生產勞動”的對稱。見生產勞動”(1058頁)。
1.詆毀圣人之道。非﹐通"誹"。
1.不是時候。不在正常﹑適當或規定的時間內。
2.不是時候。不合時令。
3.猶亂世。
4.不時﹐時常。
1.佛教語。佛家稱蘇油﹑蜜﹑石蜜果汁等為非時漿。
1.佛教戒律。正午以前為時﹐正午以后為非時﹐時則食﹐非時則不得食。但飲蘇油﹑蜜﹑石蜜果汁等。名非時食。
1.謂詆毀世俗﹐譏刺世事。
1.謂不正當的事。
2.以非為是。
3.不正常﹐意外。
4.不當﹔有過錯。
1.不按規定時間﹔不時。
2.不是人能夠正常生活的地方。指監獄﹑邊荒之地等。
〈書〉不但。
1.不得體。
能引起機體非條件反射的刺激。如狗吃食物時就分泌唾液,食物就是引起唾液分泌的非條件刺激。也叫無條件刺激。
人或其他動物生來就具有的比較簡單的反射活動。如手碰著火,就立刻縮回去。也叫無條件反射。
形容事情重要或情況嚴重,不能輕視。
1.非分的希望。
2.猶言未曾期望。
1.干不顧法紀或禮法的壞事。
2.指違法或違反道德的壞事﹑壞行為。
3.不顧法紀或禮法。
1.謂違法。
1.亦作"非惟"。
2.不只﹔不僅。
1.見"非唯"。
1.謂自己的才能德行與所居的名位不相副。
2.不在其位。
1.無謂﹐沒有意義﹐不合道理。
2.猶言并非說。
1.不是同族的人?!蹲髠鳎晒哪辍珐s"《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楚雖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晉書.江統傳》﹕"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戎狄志態﹐不與華同。"后用以指門第不相當的人。
與物質文化”相對。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各種精神文化。大體上可分為三個部分(1)與自然環境相配合和適應而產生的,如自然科學、宗教、藝術、哲學等;(2)與社會環境相配合和適應而產生的,如語言、文字、風俗、道德、法律等;(3)與物質文化相配合和適應而產生的,如使用器具、器械或儀器的方法等。
1.佛教謂無色界第四天的禪定。諸天之最勝者。即非有想非無想定。
1.佛教語。即三界中無色界第四天。此天沒有欲望與物質﹐僅有微妙的思想。
1.見"非想非非想處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