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婦女的陰戶;產婦的陰門。
1.應該有的都有。形容一切齊備。語出《宋書.江智淵傳》"人所應有盡有,人所應無盡無,其江智淵乎!"
1.抵擋抗御。語本《管子.幼官》"莫之能應,故全勝而無害;莫之能圉,故必勝而無敵。"
1.接應援助。
1.猶言大概是。
1.謂應驗之期遙遠。
1.接受約請。
戲劇、電影導演。浙江慈溪人。30年代初在上海從事左翼戲劇電影運動,執導話劇《怒吼吧!中國》和影片《桃李劫》、《生死同心》。抗戰期間執導《八百壯士》、《塞上風云》。建國后任江南電影制片廠廠長,執導《宋士杰》、《武松》等戲曲片。
1.答應,允許。
1.順應期運;順應時勢。
1.受任邑令。
1.猶應對。
1.謂迎戰來敵。
2.接受挑戰。
1.接受召見。
1.應驗的征兆。
1.接受詔命。
2.魏晉以來稱應帝王之命而作的詩文。如三國魏曹植有《應詔》詩,唐杜審言有《望春亭侍游應詔》詩。
3.古代官名。
1.謂方是真話。
1.接受求診。
1.接受征召。
2.泛指響應某種征求。
1.應詔,應皇帝之命。
2.特指應皇帝之命寫作詩文。亦以稱其所作。南朝宋謝莊有《七夕夜詠牛女應制》詩,唐上官儀有《奉和過舊宅應制》詩。
3.應付,制服。
1.亦作"應鐘"。
2.古樂律名。十二律之一。古人以十二律與十二月相配,每月以一律應之。應鐘與十月相應。
1.應允。
1.亦作"應猝"。
2.猶應急。
1.答話,回嘴。
1.出眾。
1.英國貨幣單位。先前1英鎊等于20先令,1先令等于12便士。自1971年2月15日英國政府宣布實行十進位制后,1英鎊等于100便士。
1.明君;英主。
1.精辟的論辯。
1.英俊的風采。
2.指賢能而有風采的人。
1.謂英姿風發。
1.聰明的資質。
1.才智優異而學識廣博。
英國與南非布爾人的戰爭。1899年10月爆發,初期布爾人占優勢,1900年英國不斷增兵,打敗布爾人,9月英國宣布吞并布爾人的兩個國家--德蘭士瓦共和國和奧蘭治自由邦,并將它們并入南非聯邦”。但布爾人繼續進行游擊戰,至1902年才完全停戰。
1.杰出的才智。
2.指才智杰出的人。
1.猶英才。出眾的才智;具有出眾才智的人。
2.指具有出眾才智的人。
1.猶英才。出眾的才智。
1.高尚的風操。
1.猶言賢蹤。塵,飛揚的埃土,引申為蹤跡或流風馀韻。
1.美好的聲譽。
1.簡作"呎"。英美制長度單位。1英尺合12英寸,合0.3048米,合0.9144市尺。
1.見"英辭"。
1.亦作"英詞"。
2.美好的文辭。
1.簡作"吋"。英美制長度單位。1英寸合
2.54厘米,合0.762市寸。
1.英明通達。
2.英明通達的人;賢達。
1.亦作"英簜"。
2.古代竹制的符節,持之以作憑證,猶漢代的竹使符◇亦泛指外任官員的印信和證件。
1.見"英蕩"。
1.英明果斷。
1.也叫長噸。英美制重量單位。1英噸等于2,240磅,合1,016.04公斤。
1.才智過人。
1.才華顯露;神采煥發。
1.美好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