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荀子.大略》"曾子食魚有余,曰'泔之。'門人曰'泔之傷人,不若奧之。'曾子泣涕曰'有異心乎哉?'傷其聞之晩也。"楊倞注"泔與奧皆烹和之名,未詳其說。"清盧文弨《龍城札記.泔之奧之》"非烹和也。曾子以魚多,欲藏之耳。泔,米汁也,泔之,謂以米汁浸漬之。"一說,泔當為"洎",謂添水以漬之。見清王念孫《讀書雜志.荀子八》"泔之奧之。"后因以"泔魚"為檢點過失,悔改前非之意。
1.匡正輔佐。
1.安適地吟詠。
1.幫助和保護。
1.匡正控制。
1.見"匡岳"。
1.正常地運轉。
1.見"匡贊"。
1.扶助振興。
1.扶助拯救。
1.指出錯誤,勸人改正。
1.輔佐政事。
1.猶匡正。語本《孟子.滕文公上》"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
1.匡正制約。
輔助;扶助。
1.即框子。
1.匡正輔助。
1.正坐。
1.匡時濟世。劻,同"匡"。
1.匡救。劻,同"匡"。
1.惶遽不安貌。
2.謂動亂不寧。
3.輔佐,幫助。
1.輔佐。劻,同"匡"。
1.騙錢。
1.欺騙迷惑。
1.哄騙人。
1.騙取。
1.欺騙恐嚇。
1.說騙人的話。
1.謊騙引誘。
1.謊言。
1.謊騙欺詐。
1.謂以甜言蜜語進行詐騙。
1.謂騙吃騙喝。
象聲詞,形容器物撞擊的聲音他回身把門~一聲關上了。
1.驚慌。
1.恐懼不安。
1.恐懼;驚慌。
1.恐懼貌。
1.亦作"恇橈"。
2.膽小怕事。
1.恐懼慌亂。
1.懦弱,膽怯。
1.恐懼慌亂。
1.見"框撓"。
1.恐懼慌亂。
1.怯弱。
1.恐懼。
1.恐懼。
1.畏怯。
1.猶惶惑。
1.古人通常用以相互贈送的玉帛之類的禮物。
1.匡床。方正而安適的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