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安靜平和。
1.閑話。
1.猶言閑言碎語。
1.散開延展。
1.謂冬季陽氣外散。古人以陰陽之說解釋天氣變化。認為冬季陽氣應藏而不散,如陽氣仍外散,就出現冬溫現象。
1.魏﹑晉﹑南北朝士大夫喜歡服用一種烈性藥,服后須走動以散發藥性,謂之"散藥"。
1.零散的書頁。
1.平常穿的衣服。
1.散失。
1.沒有固定職事的差役。
1.散失。
2.指散失之物。
1.流散。
2.散失。
1.指表白心意。
1.彈奏弦樂器時,左手不按弦,僅以右手指彈弦,發出的空弦音,稱"散音"。
1.清代稱地方招募的士兵。亦指零散的兵卒。
1.亦作"散游"。
2.四出交游。
3.到處游逛。
1.無韻之文;散文。
2.隨意而談。
1.無固定職事的官員。
1.猶激越。
2.猶激揚。
1.松散雜亂。
1.謂群鳥分散,各投窠巢。
1.為救濟人而分發財物。
1.為賑濟災民而分發糧食﹑財物。
1.官名。侍從之官。
2.猶言值班結束。
1.打開書帙。亦借指讀書。
1.閑散而無一定職守的官位。
1.眾人;普通人群。
1.對直隸州而言。元代地方區劃有路﹑府﹑州﹑縣四等,一般以路領州﹑領縣。州之不隸屬于路而直接隸屬于中書省者,稱直隸州;由路所統屬者,稱散州。明清時以府所統屬的州為散州。
1.置閑放逐。
1.形容繚繞升騰的香煙。
1.即散卓筆。
1.毛筆的一種。其筆毫約長寸半,藏一寸于管中,一筆可抵他筆數支,為世所重。宋代宣州諸葛高以善制散卓筆名世。
1.謂稟性散漫粗疏。
1.撒種。
2.太平天國軍隊稱槍彈為"散子"。
1.四散奔逃。
1.指被擊潰了的士兵。
2.零散的士卒。
1.宴會結束,賓客離席。
1.舊時祭祀以后,分發祭肉,叫做"散胙"。
1.謂劇場中各人分坐的座位。相對包廂而言。
2.指臨時的﹑不固定的座客。
1.米粒。
1.舊時除夕日祭祖送神時焚燒松柴的火盆。
1.猶粒粒,顆顆。
1.馓子。
1.一種用糯粉和面扭成環的油炸面食品。現在的馓子,用面粉制成,細如面條,呈環形柵狀。
1.用金涂飾器物外層并且磨平。閐﹐通"敷"﹔鋁﹐同"鑢"。
1.鋤地的農具。
1.擊鐘奏樂的人。
1.周代官名。掌擊鼓以指揮鐘閐的敲擊。
1.亦作"閐鐘"。
2.古樂器名。小鐘和大鐘。單獨懸掛﹐與編鐘不同。
1."桑田滄海"的略語。
1.桑樹的內層根皮。中醫入藥。有清肺去熱﹑下氣定喘的功效。
2.指桑白皮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