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殷勤和善。謹﹐通"勤"。
1.非分的欲望。
1.增加。
1.疾痬之毒害。
2.喻禍害。
1.疾病。
2.猶憂患。
3.疵病。
1.瘟疫。喻災難。
1.憂傷﹐疾病。
1.煩熱得如患有頭痛之疾。比喻憂傷到極點。
1.謂吊死者的鬼魂。
1.蝶類的蛹。又名蜆。頭赤身黑。幼蟲常吐絲自懸,故名。見《爾雅.釋蟲》﹑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卷三。
1.謂勒人之頸而使之死。
1.漢苑囿名。
1.捕鳥的網。
2.亦作"義?"。古代帝王出行時前導的儀仗。
1.泛指射獵。
1.謂沿襲舊有的。
1.猶操練。
1.學習,誦讀。
1.練習武事。
1.學習;練習;演習。
在校學習。多指沒有畢業肄業證書。
1.古代王者因事舉行祭祀,例須預習威儀,謂之"肄儀"。
1.學習研究。
1.荒井。
1.流放到邊遠地方的兇民。
1.邊遠之地。
1.即裔土。
1.遠代子孫。
1.荒瘠邊遠的地方。
1.同姓后代。
1.邊遠的夷人。
1.邊地。
1.后代子孫。
1.瘦嫩的茭白。
1.潮濕霉爛。裛,通"浥"。
1.裹衣,以衣裹身。
2.用香熏衣。
1.香氣襲人貌。
1.柔順嫻靜。
1.亦作"瘞臧"。亦作"瘞臧"。
2.指殉葬品。
1.祭土地神。
1.見"瘞鶴銘"。
1.著名的摩崖刻石。華陽真逸撰﹐上皇山樵書。其時代和書者眾說紛紜﹐但均無確據。在今江蘇省鎮江市焦山崖石上。曾崩落長江中。乾隆二十二年移置焦山定慧寺。銘文正字大書左行﹐前人評價很高。
1.亦作"瘞坎"。
2.古代行祭地禮時用以埋牲﹑玉帛的坑穴。
1.猶收殮埋葬。
1.亦作"瘞薶"。古代祭地禮儀之一。
2.埋葬。
1.見"瘞埋"。
1.亦稱"瘞血"。
2.古時祭宗廟和孔廟的一種儀式。在正祭前一天殺牲口﹐用部分毛血貯放于凈器中﹐當正祭時﹐贊禮官唱"瘞毛血"﹐由執事者捧毛血瘞于坎中。
1.見"瘞鶴銘"。
1.陪葬的錢幣。
1.祭土地神。
1.設瘞坎之處。
1.見"瘞毛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