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左傳·宣公十四年》"〔楚子〕投袂而起,屨及于窒息,劍及于寢門之外,車及于蒲胥之市。秋九月,楚子圍宋。"杜預注"窒皇,寢門闕。"后以"屨及劍及"形容人奮發(fā)興起,行動果斷迅速。
1.謂積聚學識。
1.猶總管。
1.全面治理。
1.慶賀。
1.用棕繩穿在長方形木框上制成的床屜子。
1.用棕絲編制的用品和工藝品。堅實,美觀,制品有提兜﹑箱子﹑涼帽﹑拖鞋﹑玩具等。主要產(chǎn)地是四川新繁地區(qū)。
1.以棕為蓋頂?shù)能?。始為皇太妃和?nèi)外命婦所乘,后其他官員亦乘之。
1.用棕繩編制的坐臥之具。
1.用棕絲制成的墊子。
溫帶半荒漠植被下形成的土壤。土壤上層為褐棕色或淡棕色。呈堿性至強堿性反應(yīng)。表層腐殖質(zhì)含量少。有明顯的鈣積層。肥力較低。中國主要分布于內(nèi)蒙古高原中西部、鄂爾多斯高原西部、新疆準噶爾盆地北部。
1.棕櫚樹的果實。
1.棕墊子。
1.亦作"?將軍"。
2.棕帚的別名。
1.覆以棕蓋的轎輿。
1.棕櫚。閭,同"櫚"。
又稱棕樹”。單子葉植物,棕櫚科。常綠喬木。樹干直立,不分枝。葉大,簇生在莖頂。葉鞘分裂成棕褐色纖維狀毛,叫做棕衣”。棕衣可制繩索、毛刷、地毯、蓑笠、床墊等。樹干可作亭柱、欄桿等。葉柄基部棕毛、葉和果實,是傳統(tǒng)中藥。
1.覆有棕衣或棕毛的車蓋。
又稱棕色森林土”。溫帶落葉闊葉林和溫帶針闊混交林下發(fā)育的土壤。土壤剖面以棕色和黃棕色為主。呈微酸性到中性反應(yīng)。土層較厚,腐殖質(zhì)含量較高。中國主要分布于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
1.即澳大利亞人種。大洋洲及其附近地區(qū)的原有居民群體。體質(zhì)特征膚色棕黑或淺棕,發(fā)型呈波狀﹑卷曲狀,也有直狀,發(fā)色黑;眼色黑褐;唇形為厚唇或中等唇;眼裂較大;鼻較寬。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亞﹑新西蘭﹑波利尼西亞﹑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斯里蘭卡﹑印度南部等地。
1.亦作"?樹"。
2.棕櫚的通稱。
1.即棕毛。參見"椶毛"。
1.亦作"椶筍"。
2.棕櫚的花苞。
1.亦作"?魚"。
2.棕櫚的花苞。因其中細子成列有如魚子,故稱。
1.亦作"?輿"。
2.棕車。
1.曲意掩飾。
1.泛指舊時官府的外勤人員。
1.猶略地。攻奪土地。
1.獻身于公眾的利益。猣,通"殉"。
1.為宗教舍身。猣,通"殉"。
1.追逐私利。猣,通"殉"。
1.謀求祿位。
1.舍身求名。猣,通"殉"。
1.曲從私情。
1.曲從或迎合他人。
1.在市集示眾。
1.順從私欲或私情。
1.曲從世俗。
1.迎合物議;迎合他人。
1.曲從私意。
1.亦作"棕殿"。
2.元上都別殿的通稱。
1.亦作"?拂"。
2.用棕櫚葉制成的拂塵。用于撣塵﹑驅(qū)蚊蠅等。
1.棕制的帽子。
1.比喻酒花。因狀似棕樹花苞中排列的細子,故稱。
1.稱制造或修理棕器的工匠或手工業(yè)者。
1.亦作"?屩"。
2.棕鞋。
1.亦作"棕韕"。
2.棕鞋。
1.亦作"?笠"。亦作"棕笠"。
2.用棕和竹篾編成的帽子。用以遮雨或遮陽等。
1.綠中泛棕色的一種顏色。
1.亦作"?毛"。
2.棕絲的俗稱。棕櫚樹葉鞘的纖維,紅褐色,堅韌而具彈性,是編結(jié)蓑衣﹑繩索等的原料。
3.元上都別殿的通稱。又稱椶殿,因用棕毛以代陶瓦,故稱。
1.亦作"棕棚"。
2.用棕覆頂?shù)呐镒印?/p>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