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模樣端正。
2.猶言規規矩矩。
1.見"鳑魮"。
1.魚名。魚綱鯉科。體形跟鯽魚相似,比鯽魚小。眼有彩色光澤,背面淡綠色,略帶藍色的閃光,腹面銀白色。生活在淡水中,吃水生植物,卵產在蚌殼里。
1.亦作"鳑皮"。魚名。即鳑鲏。
2.烏藥的別名。
1.即鳑鲏。
1.鳙魚的別名。
1.古代舞曲名。
1.歡愉。髈,通"歡"。
1.相傳為堯舜時的部落首領,四兇之一。
1.歡欣并歸附。髈,通"歡"。
1.歡然。歡樂貌。髈,通"歡";胿,同"然"。
1.歡笑不止。髈,通"歡"。
1.指婚配。髈,通"歡"。
1.歡叫,歡呼。髈,通"歡"。
1.歡樂和悲戚。髈,通"歡"。
1.歡樂融洽。髈,通"歡"。
1.歡樂貌。髈,通"歡"。
1.快樂;高興。髈,通"歡"。
1.歡樂地笑。髈,通"歡"。
1.對人或事物喜愛或賞識的心情。髈,通"歡"。
1.快樂而興奮。髈,通"歡"。
1.歡樂安逸。髈,通"歡"。
1.高興地迎接。髈,通"歡"。
1.亦作"髈虞"。
2.歡樂。髈,通"歡"。
1.歡樂愉快。髈,通"歡"。
1.見"髈娛"。
1.亦作"歡說"。
2.歡樂喜悅。髈,通"歡"。
1.歡躍喧騰。髈,通"歡"。
1.棉上衣。元明時亦專指邊防將士或錦衣衛的冬服。
2.一種戲劇服裝。傳統戲中演花面者身須魁梧﹐方顯威嚴﹐其袍內襯著的厚棉馬甲﹐即名胖襖。
1.復姓。金代有納坦謀嘉。見《金史》本傳。
1.低頭。
1.獻納土地。謂歸附。
2.奉獻泥土。
1.同"納污含垢"。
1.同"納污含垢"。
1.《左傳.宣公十五年》"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后以"納污藏疾"比喻包容罪過錯失。
1.包藏容納污穢之物。比喻包容壞人壞事。語出《左傳.宣公十五年》"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
分布于云南等地的少數民族。約278萬人(1990年)。用納西語。曾用象形東巴文字和音節哥巴文字,現通用漢文。信東巴教。古代納西族百科全書《東巴經》有重要文化價值。主要從事農業,兼事畜牧業。
1.入貢。
1.采納下面的意見。
2.交下。
1.古樂章名。九夏之一。
1.亦稱"納鞋底"。
2.用線縫制鞋底。納,通"衲"。
1.見"納鞋"。
1.猶吐故納新。吸入新鮮的吐棄陳舊的。語出《莊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納新。"
1.古官名。主出納王命。
2.尚書等近臣所用幘巾。
1.新莽時所置尚書屬官。
1.貧民所穿的粗布衣。納,通"衲"。
2.即衲衣。取人棄去之布帛縫衲之僧衣。也稱百衲衣。納,通"衲"。
1.猶納福。多用為書信中祝人安適之辭。
1.容納不同見解。
1.古以五音(宮﹑商﹑角﹑征﹑羽)十二律(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大呂﹑夾鐘﹑仲呂﹑林鐘﹑南呂﹑應鐘)相合為六十音,與六十甲子相配合,按金﹑火﹑木﹑水﹑土五行之序旋相為宮,稱為納音。參閱宋沈括《夢溪筆談.樂律一》﹑清錢大昕《納音說》。
1.采用。
1.《易.坎》"六四,樽酒簋貳,用缶,納約自牖,終無咎。"程頤傳"納約,謂進結于君之道;牖,開通之義。室之暗也,故設牖,所以通明。自牖,言自通明之處,以況君心所明處……人臣以忠信善道結于君心,必自其所明處乃能入也。"后遂以"納牖"謂導人于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