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同"汗流浹背"。
2.常用來形容慚愧或惶恐之甚。
1.草名。
1.謂棲息于水。
2.指在舟中或水邊過夜。
3.白菖蒲的別稱。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八.白昌》。
1.水上住宿,臨風野餐。形容旅途生活艱苦。
1.夜宿于水,日行于山。形容長途跋涉。
1.魚的隱稱。僧人素食,諱言葷腥之名,因魚往來水中,形似穿梭,故稱。
給水工程中調節水量的構筑物。一般用鋼筋混凝土、磚石、鋼材等建造。由水柜(或水箱)、塔架、基礎和管道構成。外形像塔,故名。管道連接水柜與給水管網或用戶水管。在水壓作用下,用水量小于供水量時,超量水自動進入水柜儲存;用水量大于供水量時,水柜內儲水自動流出供應用戶。
哺乳綱,鼬科。半水棲獸類。體型細長。眼小,嘴角有硬須。四肢粗短,趾間有蹼。毛棕色,短而密,有光澤。生活在水邊,主要吃魚,也食蛙、蟹和水鳥。毛皮名貴,馴養后能用來捕魚。
1.苔藻類植物。也叫石發﹑石衣﹑水衣﹑水綿﹑藫。可吃。
1.猶言水上景色。
1.深水池。
1.臨水的廳堂。
1.池塘。
1.指低洼﹑多水地區。
1.取水的器具。
1.水與天。多指水天交接處。
1.水光與天色相渾。形容水天相接的遼闊景象。語本唐王勃《滕王閣詩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1.圍有田埂,用以蓄水種稻的耕地。
2."水田衣"的省稱。
1.袈裟的別名。因用多塊長方形布片連綴而成,宛如水稻田之界畫,故名。也叫百衲衣。
2.指用各色布塊拼合而成的衣服。
1.臨水的亭子。
1.盛水的器具。一般是長圓形,多有提梁。
1.引水的竹筒。
1.竹制的水筒。
地表面的水和土水土流失。引申指一個地區的自然條件水土不服|不習水土,必生疾病。
防止水土流失、保護水土資源的各項措施。包括生物措施(如造林種草)、工程措施(如修梯田、魚鱗坑)和耕作措施(如等高耕作)。以小流域為單元,各項措施結合,進行綜合治理。
雨水沖蝕缺乏植被保護的地表,水分和表土同時流失,使土層逐漸變薄變瘠的現象。通常發生在丘陵和山區。由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造成,其中因經濟活動不當導致天然植被破壞是主導因素。中國水土流失以黃土高原的丘陵溝壑區最為嚴重。
1.以粘高粱粉或糯米粉制成的球形食品。
1.見"水洼"。
1.水洼。
1.水多貌。
2.形容眼睛明澈而靈活的樣子。
3.形容淚盈盈的樣子。
1.指海。
1.指河湖港汊或溝渠縱橫交錯如網。
2.倒枝藻的別名。
1.江河的末端。
1.方言。水位下落。
河流、湖泊、水庫和海洋的自由水面以及地下水表面,在某地某時刻高出基準面以上的高程。觀測水位常用水尺和水位計。水位的變化主要受水量變化或風浪、潮汐等的影響。
1.指食用的水產。
1.即水磨。
1.水的波紋。亦指如波紋的圖形。
2.自然界中水的各種變化和運動的現象。
地球物理學和自然地理學的分支學科。研究存在于大氣層中、地球表面和地殼內部各種形態水在水量和水質上的運動、變化、分布,以及與環境及人類活動之間相互的聯系和作用。
利用水文氣象情報統計資料及其他有關地理資料,對一個區域、一個水文站或一個水體的未來水文情況作出推測和預告。按內容分,有洪水預報、枯水預報、冰情預報、臺風暴潮預報、含沙量預報等。按時間分,有緊急預報、短期預報、中期預報和長期預報等。
指觀測及搜集河流、湖泊、水庫等水體水文、氣象等要素資料的指定地點。觀測的內容有水位、流量、流速、含沙量,以及氣溫、降水、蒸發量、氣壓等。
1.水的波紋。
2.指水波狀的花紋。
1.一種盛水的陶器。腹部較大。
1.水中漩渦。
1.以酥酪和糖做成的糕點。
1.地位與聲望。
1.威勢,威風。
1.權勢地位。
1.猶權利。
2.猶事物。
1.模樣,樣子。
1.有權勢的寵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