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石名。在陜西省臨潼縣驪山側。
1.楚歌。指楚狂接輿之歌。見《論語.微子》。
2.指荊軻之歌。見《史記.刺客列傳》。
1.荊條皮鞭。鞭笞用的刑具。
1.對宋王安石的尊稱。安石曾被封為荊國公。
1.柴門。
2.荊門山。泛指險要之地。
3.五代畫家酒﹑關仝師徒以擅畫山水齊名,故并稱"荊關"。
1.用荊條編制的帽子。傳說耶穌在被釘上十字架前,兵丁曾編棘冕,冠其首,戲稱之為"猶太人的王"。
1.春秋時楚國的舊稱。
2.漢初侯國名。
1.即紫荊花。觀賞植物,春天開花,花紫紅色,布滿全枝,連成一片,爛漫如朝霞。
2.比喻兄弟昆仲同枝并茂。
1.沒收。藉,通"籍"。
1.縛,捆綁。
1.見"藉幕"。
1.亦作"藉莫"。
2.古時城防中用以遮擋箭﹑石等的布幔。
1.謂借光。
1.盛大;卓著。
1.假使。
1.猶借助。借人之手以為己助。
1.古代天子﹑諸侯征用民力耕種的田。每逢春耕前,天子﹑諸侯躬耕藉田,以示對農業的重視。藉,通"籍"。
1.憑借;依附。
1.謂憑借某種事物或手段以達到某一目的。
1.謂托父祖馀蔭作為庇護。
2.指積有功勛的世家。
1.借助。
1.謂利用某一機會作為達到某種目的的憑借。
2.借以。
1.方言。小兒臥處墊的防尿布。
1.巾褠。頭巾和單衣,為古代士人之盛服。
2.借指士人。
3.見"巾鞲"。
1.謂漢光武帝劉秀于巾車鄉(今河南寶豐東)擒獲馮異,旋即赦而錄用的故事。據《后漢書.馮異傳》載異本為王莽郡掾,與苗萌共守父城拒漢。光武略地潁川,攻父城不下,屯兵巾車鄉。異間出行屬縣,為漢兵所執。時異從兄孝及同郡丁綿﹑呂晏并從光武,因共薦異,得召見。異遂歸漢,后為光武佐命功臣。建武六年春,異朝京師,光武引見后,賜以珍寶﹑衣服﹑錢帛。異謝曰"臣聞管仲謂桓公曰;'愿君無忘射鉤,臣無忘檻車。'齊國賴之。臣今亦愿國家無忘河北之難,小臣不敢忘巾車之恩。"
1.布囊。
1.指頭巾前部覆額處。
1.巾和拂,古代舞蹈道具。
2.指巾舞和拂舞。
3.泛指舞蹈。
1.頭巾和長衣。亦泛指士大夫的服飾。
2.穿戴巾服。
1.頭巾和單衣,古代士人盛服。
1.亦作"巾鞴"。
2.頭巾和臂衣,古代武士所服。
1.巾和冠,古代成人所服。亦指戴巾冠。《釋名.釋首飾》"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
2.古成年人始戴巾冠,故亦指長大成人。
1.謂盥洗。
1.頭巾。
2.指以巾裹頭。
3.謂舉行冠禮。
1.頭巾和褐衣,古代平民的服裝。
2.指不第秀才的境遇。
1.綴在巾上的玉環。
1.巾和幾案。
1.即巾箱。
1.巾和案幾。泛指日常起居用物。
1.頭巾和書卷,古代太學生所用。《宋書.禮志五》"巾以葛為之……今國子太學生冠之,服單衣以為朝服,執一卷經以代手板。"
2.借指學生。
1.指頭巾或帽子。
1.見"巾冪"。
1.泛指衣物。
1.頭巾和披肩。
1.即巾箱。
1.頭巾和鞋。
2.指人的行蹤。
1.見"巾絮"。
1.絹扇。
1.手巾。
1.即巾箱。
2.謂以巾包裹,藏入箱篋。
1.亦作"巾韈"。
2.頭巾和襪子。《后漢書.列女傳.董祀妻》"操(曹操)感其言,乃追原祀罪。時且寒,賜以頭巾履襪。"宋丘光庭《兼明書》卷五"徒行"引述上文作"曹公與之巾襪"◇世"巾襪"指巾幘和襪子,為男子所服用,因以借指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