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雜亂虛假。
1.五個等級。
2.特指五等之爵。
1.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1.古代對居于我國北方的五個少數民族的合稱。《爾雅.釋地》"八狄"邢昺疏引漢李巡云"一曰月支,二曰穢貊,三曰匈奴,四曰單于,五曰白屋。"
1.五種土地。
2.五種地形。
傳說中的上古五位帝王。有四種說法(1)指黃帝、fdb1g鎩⒌坂貳⑻埔ⅰ⒂菟礎<《史記·五帝本紀》。(2)指太昊(伏羲)、炎帝(神農)、黃帝、少昊(摯)、fdb1g鎩<《禮記·月令》。(3)指少昊、fdb1g鎩⒏咝痢⑻埔ⅰ⒂菟礎<《書序》。(4)指伏羲、神農、黃帝、唐堯、虞舜。見《易·系辭下》。
1.見"五時副車"。
1.古代的五種倫理道德。
2.傳說中的上古五部典籍。
3.泛指古代典籍。
4.指《詩》﹑《書》﹑《易》﹑《禮》﹑《春秋》五經。
1.猶言三墳五典。泛指古代典籍。
1.指古樂中平﹑清﹑瑟﹑楚﹑側五調。
1.神話傳說中的五個力士。《藝文類聚》卷七引漢揚雄《蜀王本紀》"天為蜀王生五丁力士,能獻山,秦王(秦惠王)獻美女與蜀王,蜀王遣五丁迎女。見一大蛇入山穴中,五丁并引蛇,山崩,秦五女皆上山,化為石。"一說"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負力。令五丁引之成道。"見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沔水》。
2.泛指力士。
1.古代印度童子一種結發的式樣。
1.古代行祭禮時,大夫用五個鼎,分別盛羊﹑豕﹑膚(切肉)﹑魚﹑臘五種供品。見《儀禮.少牢饋食禮》。
2.見"五鼎食"。
1.見"五鼎烹"。
1.亦作"五鼎亨"。
2.古代的一種酷刑。用鼎鑊烹煮罪人。
1.列五鼎而食。形容高官貴族的豪奢生活。亦喻高官厚祿。
1.指高官厚祿。
1.思維敏捷。
1.佛教語。了悟真言。
1.佛教語。謂覺知并證入實相之理。語本《法華經.方便品》"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于世。"
2.泛指領會。
1.指意氣相投的人。
1.即定場詩。說書人在開場時所念的詩。
1.了悟物理。
1.猶悟性。
1.對事物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1.晤談,對談。悟,通"晤"。
1.因了悟而喜悅。
1.使主上覺悟。
1.謂明了﹑會通佛理之宗旨。
1.粉貌。
1.見面告別。
1.會面交談。
1.相對而歌。
1.會面。
1.會見。
1.見面。
1.見面商談。
1.見面交談。
1.嘆息。
1.見面敘談。
1.見面談話;當面談話。
1.見面交談。
1.偎暖腳部。
2.同睡的隱語。
戲曲劇種。流行于浙江金華等地。曾名金華戲”,1949年改今稱。明代以來,高腔、昆腔、亂彈、徽戲、灘簧、時調等聲腔經誠作組班演出,形成共同風格。兼唱分屬聯曲體和板腔體的六種聲腔。劇目有《三請梨花》、《米fd47G么啊貳ⅰ斗炙釵》等。
1.星宿名,即女宿。又名須女,務女。二十八宿之一,玄武七宿之第三宿,有星四顆。
1.南宋以呂祖謙為代表的理學派別。因呂祖謙等人均為婺州人,故稱。又稱"金華學派"。婺學首倡經世致用,對朱熹和陸九淵的爭論持調和折衷態度。
1.皮膚上微微突起的黑痣。
1.中國東北地區一種防寒鞋,用皮做幫底,布做靿,內墊烏拉草。
1.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產于我國東北地區,是制草鞋﹑草褥﹑人造棉﹑纖維板等的好材料。莖和葉曬干后,冬天墊在鞋或靴子里﹐可以保暖。又名烏拉草。
1.謂脈象突然躁急散亂。
1.指古代軍中指揮馳騖進擊的鼓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