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炫示。
1.供禋祀用的酒杯。
1.見"瘖俳"。
1.由于生理缺陷或疾病而不能說話的病癥。
1.猶緘默。閉口不言。
1.啞仆。
1.亦作"瘖痱"。
2.風病的一種﹐舌強不能說話﹐四肢不能動作。
1.猶隱士。
1.瘖默質樸的習俗﹑風氣。
1.即瘖蟬。
1.雷聲。
1.搖動貌。
1.暗想,忖度。
1.猶言忍氣吞聲。形容受氣而強忍不語。
1.象聲詞。
1.干涸的城壕。
1.古代城門外甕城的重門。《詩.鄭風.出其東門》﹕"出其闉阇﹐有女如荼。"毛傳﹕"闉﹐曲城也。阇﹐城臺也。"馬瑞辰通釋﹕"阇為臺門之制﹐上有臺則下必有門﹐有重門則必有曲城﹐二者相因。'出其闉阇'謂出此曲城重門。"后泛指城門或城樓。
2.《詩.鄭風.出其東門》"出其闉阇"漢鄭玄箋"阇讀當如彼都人士之都,謂國外曲城之中市里也。"后人據此以"闉阇"指城市街里。
1.阻礙和艱難。
1.謂馬曲頸脫軛。扼,通"軛"。
1.猶城池。
1.城闕。
1.猶城市。
1.即胭脂。
1.猶疑,遲疑不決。
1.猶豫,遲疑不定貌。
1.吟唱偈頌。
1.寫詩的筆;詩人的筆。
1.詩人的馬鞭。多以形容行吟的詩人。
1.詩稿。明姚舜牧撰《樂陶吟草》三卷。
1.吟詠歌唱。
1.謂吟詩以諷世。
1.善鳴的蟲。
1.詩人居室的窗戶。
1.詩人的照明用燈。
1.吟煞;吟盡。斷,盡﹑住。
1.詩人的頭發。
1.謂在風中有節奏地作響。
2.詠風。以風為題材作詩。
1.謂以風花雪月等自然景物為題材作詩詞。今多貶稱作品只談風月而逃避現實。
2.謂吟玩風月。形容心情閑適灑脫。
1.見"吟風弄月"。
1.作詩。亦謂作詩諷刺。
2.謂有節奏地誦讀詩文。
3.借指詩歌。
1.吟詠歌唱。
1.詩人的精神。
2.指詩人的瘦骨。
1.吟詠觀賞。
1.寫詩的筆。
1.吼叫。
1.猶言吟風弄月。
1.作詩的情懷。
1.詩稿。如宋吳龍翰有《古梅吟穢》六卷,元胡天游有《傲軒吟穢》一卷,明汪廣洋有《鳳池吟穢》十卷。
1.詩人的靈魂。
2.指詩人的夢魂。
3.詩情;詩思。
1.詩集。元朱晞顏撰《鯨背吟集》一卷。
1.詩人的肩膀。因吟詩時聳動肩膀,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