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前導;領頭。
1.驚慌失措?;施o通"惶"。
1.春秋時鄭國郭門名。
2.古代天子路寢的左門。
3.天門。比喻帝王的宮門。
1.指三皇時代的百姓。
1.皇帝的圣明。封建時代臣下對皇帝的諛辭。
1.天命。亦指皇帝的命令。
1.捉拿。
1.謂總持其事。
1.連兵。謂持續的戰禍。
1.紛亂繁雜。
1.相持搏斗。
1.蓬頭亂發。
1.槳聲。
1.亦作"乸■"。
2.炙筋。
1.方言。亦作"哪達"。哪里;什么地方。
1.見"哪搭"。
1.哪里。問什么處所。
2.哪里。泛指任何處所。
1.亦作"那個"。
2.誰;哪一個。用于反問的語氣,意在否定。
1.問過去或將來的時間。
2.泛指以后的時間。
1.方言。哪里。表示不確定的處所。
1.問什么處所。
2.表示不確定的處所。
3.泛指任何處所。
4.用于反問句,表示否定。
5.謙詞。婉轉地表示否定。
1.什么。用于反問的語氣,表示沒有來由,沒有根據。
1.怎么能夠。用于反問的語氣,意在否定。
2.方言。怎樣。詢問方式。
3.方言。怎樣。用于任指。
1.連詞。表示姑且承認某種事實。
1.哪一些。
1.佛教中的護法神,傳說是毘沙門天王之子。哪,也寫作"那"。又因其年少而英勇善戰,民間遂以之為少年英雄的象征。
1.元代職官名。元置內八府宰相八員,例以勛貴國戚的子弟充任,掌諸王朝覲賓禮;遇有詔令,則與蒙古翰林院官共同譯寫潤色。因其貴似侍中,其近似門下,故稱,實非宰相之職。其秩視二品。參閱《元史.百官志三》﹑明陶宗儀《輟耕錄.內八府宰相》。
1.指太監。
1.宮中刻版印行的書籍。參閱明劉若愚《酌中志.內板經書紀略》。
1.即內涵。邏輯學名詞。參見"內涵"。
1.明代崇禎年間官方設立的督造紙幣的機構。
1.內部防備。
1.向內進逼。
2.猶內迫。
1.帝王的禁苑。
1.謂受君主寵愛。
2.指受君主或達官貴人寵愛的人。
1.《詩.大雅.蕩》"內奰于中國,覃及鬼方。"毛傳"奰,怒也。"言商紂的惡行激起國內百姓的怨怒◇引申指內亂。
1.古稱姑姊妹和同姓婦女為"內賓"。
2.泛稱女客。
1.國內的兵亂。
2.警衛皇帝和皇宮的軍隊。
1.見"內疾"。
1.宮廷作坊制的縑帛。
1.指某一范圍以內。
2.深層的,而不是表面的。
3.中部。
1.哲學概念。事物內部所固有的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內部原因。
2."人民內部矛盾"的省稱。
1.即內號簿。舊時衙門登記上司公文﹑各房稿案及一應差票的簿子凡一式兩本,放在內衙的稱"內簿"。
1.指人的秉性﹑學問。
1.資質;稟性。
1.太監。
2.供領導者或一定范圍內的同志閱讀參考的內部情況報道。
1.清制,收儲漕糧之所,除北京通州各倉外,另設內倉,由戶部直轄,供應內府﹑祭祀和接待外藩屬國來使所需的糧食,教習官役的廩粟,牧馬的飼料等。
1.內庫。多指宮內的倉庫。
2.內臟。藏,臟。
1.明時選太監在宮中授甲操練,謂之內操。
1.即內制。
1.在本單位內部并向其他有關的單位或人調查事情的真實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