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省稱"側理"。
2.紙名。即苔紙。晉王嘉《拾遺記.晉時事》"側理紙萬番﹐此南越所獻◇人言陟理﹐與側理相亂。南人以海苔為紙﹐其理縱橫斜側﹐因以為名。"宋王洋《和陳長卿芭蕉詩》"書生幾上側理紙﹐巫女廟中尼峽神。"清陳康祺《燕下鄉脞錄》卷九"趙谷林征君昱家藏側理紙﹐蓋南越人以海苔為之﹐質堅而膩﹐世不輕有。"亦有以橫紋紙為側理紙者。《說郛》卷十二引宋趙希鵠《洞天清祿.古翰墨辨真》"北紙用橫簾造紙﹐紋必橫﹐又其質松而厚﹐謂之側理紙。桓溫問王右軍求側理紙是也。南紙用豎簾﹐紋必豎。"又有以竹為制作此種紙之原料者。清周亮工《與張宗緒》"竹﹐而孫﹐而龍鐘﹐而斧﹐而漚﹐而粉澤﹐凡經三十五手而成側理﹐始可供印。"
1.古代指情況怪異﹑原因不明的火災。
1.雙角縛兵刃,尾部束葦灌脂,焚之使沖殺敵軍的牛。語本《史記.田單列傳》"﹝田單﹞乃收城中得千余牛……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葦于尾,燒其端;鑿城數十穴,夜縱牛,壯士五千人隨其后,牛尾熱,怒而奔燕軍,燕軍夜大驚。"
2.古代火攻的一種戰具。
1.猶火耕。
1.猶火耕。多指比較原始的耕作方法。
華人稱檀香山”。美國夏威夷州首府。人口373萬(1984年)。工業以制糖和菠蘿罐頭為主。北太平洋海、空交通樞紐。有七個大型軍事基地。著名旅游中心,懷基基海灘是水上運動的勝地。
1.古代火器名。附有發火物的弓箭。
1.暖和。
1.古代軍中符信之一。凡兵丁至各地傳達命令,皆給火牌一面。沿途憑牌向各驛站支領口糧。
1.泥塑中空,可以燃火的鬼判像。
1.見"火旆"。
1.亦作"火斾"。
2.紅色的旌旗。
盛炭火等的盆子,用來取暖或烘干衣物。
1.柿子的一種。色紅﹑實大而扁如火盆,故名。
1.清代遞送緊急公文的憑證。
2.舊時官府逮捕犯人的憑證。
1.猶火急,急切。
1.唐逆臣源休的譏稱。源休助朱泚為逆,以蕭何自比,急于成事,故稱。
1.古代候望敵情的崗亭。
1.焚妻滅子。指毀棄家室。
用松脂和石蠟加顏料制成的物質,稍加熱就熔化,并有黏性,用來封瓶口、信件等。也叫封蠟。
1.傳說中的一種寶鏡名。
1.古代清火的湯藥名。
1.寶珠的一種。一說,似珠的石。
2.琉璃的別名。
1.見"火旗"。
1.易發怒的脾性。
利用炸藥等的爆炸或燃燒性能起破壞作用的武器,如槍、炮、火箭筒、手榴彈等。
1.術士煉丹用的一種紅鉛。
1.舊時官署緊急拘傳人犯的一種簽牌。
1.謂寒食節禁火之前。
2.即火前茶。
1.指寒食節禁火以前采制的新茶。
1.指火前茶。
1.指寒食節前開放的牡丹花。
裝火藥和鐵砂的舊式槍,現多用于打獵。
1.見"火槍"。
1.鏟火炭的鐵制工具。
1.古代利用禽鳥攜帶火種進行火攻的一種方法。
2.指火鳳。
失火時火燃燒的情況~嚴重。
1.火龍。
1.見"火球"。
1.竹瀝的別名。以火烤青竹使出液汁,謂之竹瀝。可以入藥。
1.《孟子.公孫丑上》"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后以"火然泉達"喻形勢發展迅猛。
1.猶火辣辣。形容興奮﹑激動﹑害羞等(情緒)。
2.猶火辣辣。形容酷熱。
1.以火燒人。指燒殺敵軍。
1.太陽。
用火鐮和火石取火時引火的東西,用艾草等蘸硝做成。
1.謂應火德而興的祥瑞。
1.比喻烈日。
2.紅色的傘蓋。
〈方〉火候看~ㄧ拿穩了~。
1.廣為聚集。
1.兩個仆人。
1.清代總督多管轄兩省或三省﹐謂之兼圻。如湖廣總督轄湖南湖北兩省﹐兩江總督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