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見"抉目吳門"。
1.茶稅。
1.茶葉的色澤。
2.茶貨的成色,品位。
3.茶褐色。
1.指臨時雇用來供應茶水﹑侍候酒席的人。
1.猶茶館,茶坊。
1.指唐陸羽。因其精于茶,故尊之為"神"。
1.指糖果﹑脯餌﹑糕點之類的零食。
1.茶葉市場。
1.山茶科灌木或小喬木。葉子長橢圓形或披針形。秋末開花。在我國長江流域及南方各省廣泛栽培。喜溫濕氣候和微酸性土壤。其葉可制飲料。
1.泛指飲用的茶或開水。
1.茶館。
1.見"茶筍"。
1.猶茶水。
1.即茶炊。參見"茶炊"。
1.用以襯墊茶杯的碟子。
1.茶神。指唐陸羽。
2.泛指善于飲茶者。
1.洗茶具的竹帚。
1.經過加工的茶樹嫩葉,可作飲料。
1.即茶葉﹑醬油﹑茴香等為佐料煮熟的蛋。
1.贈錢財供飲茶用。多自謙錢禮菲薄。
1.指舊時茶商納稅后由官廳發給的運銷執照。上開運銷數量及地點,準予按引上的規定從事貿易。此制始于宋代,元﹑明﹑清仍之,清末漸廢。
1.用油茶實榨取的油。供食用或工業用。
2.指油茶。
1.見"茶馀酒后"。
1.指休息空閑的時刻。
1.烹茶的小爐灶。
1.燒煮的濃茶。因其表皮呈稀粥之狀,故稱。
1.壓制成磚狀的茶葉。
1.茶茗。
1.茶館為賣茶而設的座位。
2.指代茶客。
1.高峻。
2.山名。在山東平度縣境。唐黃巢起義初期依尚讓于此。
3.山名。在河南遂平縣境。一名嵯峨山。唐李愬平淮西吳元濟時曾戰于此。
1.元雜劇腳色之一。猶今之彩旦。
1.敷粉于臉。引申為粉飾美化。
1.涂抹。
1.指開臉譜。
1.施展拳術。
1.涂脂抹粉。
1.盛箭器。
1.箭袋。
1.參差貌。
1.象聲詞。
1.謂水路行程。
1.乘筏泛游。
1.樹杈子。
1.晉張華《博物志》卷十載,傳說天河與海通。年年八月有浮槎去來,不失期,有人乘之去十余日,至一城,見一丈夫在河邊飲牛,便問此是何處,答曰,君還至蜀郡訪嚴君平則知。"后至蜀,問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牽牛宿。'計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時也。""槎客"即此乘槎泛天河之人。
2.清海寧人吳騫字"槎客"。吳有書五萬卷,筑拜經樓藏之。
1.水擊船筏激起的泡沫。
1.樹的杈枝。
1.亦作"槎枿"。
2.砍伐幼林。蘗,老株砍后再生的枝條。
1.謂劈山開路。
1.見"槎頭鳊"。
1.即鳊魚。縮頭,弓背,色青,味鮮美,以產漢水者最著名。人常用槎攔截,禁蹌捰萛諊故亦稱"槎頭縮頸鳊"。
1.見"槎頭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