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回旋的水流。
1.孩童。
2.比喻親信。
1.男孩女孩。猶言子息。
漢語普通話和某些方言中的一種語音現象,就是后綴‘兒’字不自成音節,而和前頭的音節合在一起,使前一音節的韻母成為卷舌韻母。例如‘花兒’的發音是huār,不是huā’ér。
1.孩子話。多指不切實際的傻話。
1.見"兒皇帝"。
五代時,石敬瑭勾結契丹,建立后晉,對契丹主自稱兒皇帝◇來泛指投靠外國,取得統治地位的賣國賊。
1.古代年輕女子對其家的自稱。猶言我家。
2.古代青年女子的自稱。
1.寬而硬的腰帶。
〈書〉《詩經·大雅》有《板》、《蕩》兩篇,都是寫當時政治黑暗、人民痛苦的◇來用‘板蕩’指政局混亂,社會動蕩不安。
1.短柄的窄而長的刀。
1.江湖黑話。喻殺人后丟入水中。
(~兒)用木頭做成的一種凳子,多為長條形。
1.見"板凳"。
1.板筑的女墻。
1.肯定;必定;一定。
1.指詩文中呆板的對偶句。
1.木板。
2.明清時銅錢的俗稱。多指劣錢。
3.指戲曲﹑樂曲唱腔中的節拍。
1.內廷處理詔書公文之處。
2.用木板隔成的房間。亦指用木板搭建的簡陋房屋。
1.板門。
刃平而寬的大斧子。
1.古板迂腐。
1.古代筑城或筑墻的用具。干,夾板兩旁支撐的木柱。
1.木板樓閣。
2.用木板隔成的夾室。
打擊樂器,一面蒙牛皮,鼓框內膛呈喇叭形,上口徑約一寸,發音脆亮,是戲曲樂隊中的指揮樂器。
1.晉﹑南北朝時,諸王及大臣得自委任屬官,在板上書授官之辭,謂之"板官"。
1.常規,定例。
1.放置器物的木板架子。
胡琴的一種,琴筒呈半球形,口上蒙著卞。發音高亢。
1.沿海以煎鹽為生的人家。
1.即笏,手板。
1.被用板子打后,屁股上留下的傷痕。
1.即版畫。用刀子和筆等工具,在不同材料的版面上刻畫后印出來的圖畫。
1.多年廢耕而板結的荒地。
1.即戶籍。
2.漁與書籍。
1.木板欄桿。
1.亦作"板殭"。
2.謂變僵;僵硬。
1.見"板僵"。
1.牛角。代指牛。
土壤因缺乏有機質,結構不良,灌水或降雨后地面變硬,不利于農作物生長,叫做板結。
1.道士戴的帽子。俗稱瓦楞帽。
大地構造理論指由地質上的活動地帶劃分的巖石圈的構造單元。全球共分為六大板塊,即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大板塊又可劃分成繡塊。
一種關于全球構造的理論。是在大陸漂移說、海底擴張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全球整體的觀點研究地球科學。認為巖石圈被地震帶分割成若干大小不同的巖石板塊,且位于下部塑性軟流圈之上,并發生大規模的水平轉動;板塊的匯聚和離散,引起地震、火山和構造運動等。將全球分為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板塊等六大板塊。
1.爵床科植物馬藍的別名。葉和根均可入藥。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菘藍的根。用作中藥。有清熱、解毒、涼血的功用。可治流感、流腦、乙腦、肺炎、丹毒、熱毒發斑、神昏吐fe71!⒀手綴痛疹等。
1.指胸部或背部結實隆起的肌肉。
1.指定例的捐稅。
栗子。
1.繃緊面孔。表示嚴肅﹑不悅或冷淡。
1.律令,法令。
2.詔令。
1.登記戶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