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棘木做的車軸。
1.用兩石的力量才能拉開的弓。石,古代重量單位。亦泛指弓。
1.做了兩次人。謂死里逃生,好象重到人世。
1.唐長安城中東市﹑西市的合稱。隋名東市曰都會,西市曰利人。
1.猶言對頭,敵人。
1.兩旁;兩邊。
1.同時看兩件事物。
1.雙手放在前額上。古人表示慶幸的一種手勢。
1.謂一無所有。
對于具有對立統一關系的兩方面工作同時抓緊去做,使之互相配合、互相促進的工作方針。如一手抓物質文明建設,一手抓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懲治腐敗。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一手硬一手軟”不符合兩手抓的要求。
1.形容一無所有。
1.漢疏廣與其侄疏受的合稱。廣為太傅,受為少傅,因年老同時主動辭官,受到人們尊重。
1.即兩稅戶。
1.巷門兩側的房屋,古時庶民學舍所在。
1.《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伐韓,軍于閼與。王召廉頗而問曰'可救不?'對曰'道遠險狹,難救'……又召問趙奢,奢對曰'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斗于穴中,將勇者勝。'"比喻兩軍在地勢狹窄險要的地方相遇,沒有退路,只有勇往直前的指揮者才能取得勝利。
1.即兩川。
1.夏稅和秋稅的合稱。唐德宗時楊炎作兩稅法,并租庸調為一,令以錢輸稅。夏輸不超過六月,秋輸不超過十一月,故稱兩稅。
2.見"兩稅法"。
1.唐德宗建中年間開始實行的新賦稅法。因稅分夏秋兩季繳納,故稱。兩稅法是唐代后期直至明代中葉田賦制度的基礎。
1.依兩稅法納稅的人家。
1.戰國時魯仲連說新垣衍而使秦退軍五十里,又致書守聊城的燕將而克聊城◇以"兩說"指魯仲連。說,勸說別人聽從自己的意見。
1.明清兩代對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的合稱。兩司是一省的最高官署,布政使司管民政,按察使司管刑名。兩司最高長官是布政使和按察使。
1.北宋和南宋的合稱。
長篇小說。傳為明代熊大木作。一百回。前五十回為《南宋志傳》,敘五代晉、漢、周三朝興廢爭戰及宋太祖平定諸國故事◇五十回為《北宋志傳》,主要敘宋初楊家將故事,是前代楊家將故事的集大成之作。
1.宋代文學家蘇軾和蘇轍兄弟的合稱。
1.指唐武則天時肅政臺(即御史臺)的左右兩臺。左臺知百司﹑監軍旅,右臺察州縣﹑省風俗。見宋王應麟《小學紺珠.職官.兩臺》。
2.藩臺和臬臺的合稱。指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長官承宣布政使和提刑按察使。
1.袒露雙肩,謂女子兼適兩夫家。典出《太平御覽》卷三八二引漢應劭《風俗通》"齊有一女,二家求之。其家語其女曰'汝欲東家則左袒,欲西家則右袒。'其女兩袒,父母問其故,對曰'愿東家食而西家息。'以東家富而丑,西家貧而美也。"
1.漢唐林﹑唐尊的合稱。
1.猶兩形。
1.同時聽取兩件事。
1.詞牌名。此調有三體,仄韻創自柳永,平韻創自晏幾道,三聲葉韻創自杜安世。
2.曲牌名。北曲入高大石角只曲,套曲入高大石角。
(~兒)①這一頭和那一頭;事物相對的兩端梭的形狀是中間粗,~兒尖ㄧ抓~兒,帶中間。②雙方;兩方面這件事~都滿意。③兩個地方家里地里~兒照顧不過來。
1.原謂不分妻妾,引申為和妻子處于同等地位的妾。
1.謂兩面撥弄﹑攪和。
1.即鼓。
1.同"兩頭白面"。
1.蛇之一種。無毒,尾圓鈍,驟看頗象頭,且有與頭相同的行動習性,故名。古人傳說見之者死『賈誼《新書·春秋》"孫叔敖之為嬰兒也﹐出游而還﹐憂而不食。其母問其故﹐泣而對曰'今日吾見兩頭蛇﹐恐去死無日矣。'其母曰'今蛇安在?'曰'吾聞見兩頭蛇者死﹐吾恐他人又見﹐吾已埋之也。'其母曰'無憂﹐汝不死。吾聞之有陰德者﹐天報之以福。'"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上》"昔孫叔敖殺兩頭蛇以為后人﹐古之美談﹐效之不亦達乎。"唐劉恂《嶺表錄異》卷下"兩頭蛇﹐嶺外多此類。時有如小指大者﹐長尺余﹐腹下鱗紅皆錦文。一頭有口眼﹐一頭似蛇而無口眼。云兩頭俱能進退,謬也。昔孫叔敖見之不祥,乃殺而埋之。南人見之以為常﹐其禍安在哉?"一說為兩頭分歧的蛇。《尓雅·釋地》"中有枳首蛇焉"晉郭璞注"歧頭蛇也。或曰今江東呼兩頭蛇。為越王約發,亦名弩弦。"
了結~一樁心事。
形容對情況非常清楚,好像指著自己的手掌給人看他對這一帶的地形~。
1.同"了如指掌"。
1.猶言擺脫塵世覊絆,自由自在。
1.猶言辦事迷。指醉心政事。語出《晉書.傅咸傳》"生子癡,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作癡,復為快耳!"
〈方〉(事情)辦完;了結只要這件事一~,我就立刻動身。
1.船名。
〈書〉領悟;明白其中奧妙,尚未~。
1.休止,完了。
1.佛教語。真實之義,最圓滿的義諦。對"不了義"而言。
1.指一種邊唱挽歌邊哭泣的豪飲。
1.盡頭話,屬于一種機智的戲言。
1.率兵。
2.用兵。
1.猜測。
1.放置牲畜食料的食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