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檢查并修理(機(jī)器、建筑物等)~設(shè)備ㄧ~工具ㄧ~房屋。
1.刺繡。
1.色彩錯雜如繡。
1.亦作"繡房"。
2.華麗的房舍。舊多指青年女子居室。
1.用彩線刺繡的衣服。古代貴者所服。
2.《漢書.百官公卿表上》"侍御史有繡衣直指,出討奸猾,治大獄,武帝所制,不常置。"后以"繡服"指侍御史。
1.漢武帝天漢二年遣直指使者暴勝之等衣繡衣,杖斧持節(jié),至各地巡捕群盜。見《漢書.武帝紀(jì)》◇遂以"繡斧"指皇帝特派的執(zhí)法大員。
1.唐李白《冬日于龍門送從弟令問之淮南覲省序》"﹝令問﹞常醉目吾曰'兄心肝五臟皆錦繡耶?不然,何開口成文,揮翰霧散?'"后遂用"繡腑"比喻才華出眾﹑文辭華麗。
1.亦作"繡閣"。
2.猶繡房。女子的居室裝飾華麗如繡,故稱。
1.指刺繡勞動。
1.即木瓜。橢圓形,成熟時皮色由青轉(zhuǎn)紅,色彩如繡,故名。有香氣,可供觀賞或食用,亦可入藥。
1.猶繡房。指女子所居裝飾華麗的閨房。
1.《類說》卷四引《玉箱雜記》"曹植七步成章,號繡虎。"繡,謂其詞華雋美;虎,謂其才氣雄杰◇遂以"繡虎"稱擅長詩文﹑詞藻華麗者。
1.亦作"繡戶"。
2.雕繪華美的門戶。多指婦女居室。
3.指富戶。
1.亦作"繡花"。
2.用彩線在織物上刺成花紋圖案等。
又稱刺繡服裝”。中國傳統(tǒng)工藝美術(shù)服裝的一種。是在服裝的一定部位用絲、毛、金屬或其他質(zhì)地的紗線,手繡或機(jī)繡出設(shè)計好的圖案。主要工藝有彩繡、拉繡、十字繡、貼線繡、珠繡、閃光片繡等。女裝多用雅致的花卉紋樣;男裝多用有規(guī)則的幾何紋樣;童裝選用幽默、活潑的卡通紋樣。成人服裝常采用本色線或同類色線,童裝多用彩繡。
1.比喻徒有外表而無真才實學(xué)的人。
1.用彩色絲繡成的畫圖。三國時吳主孫權(quán)之趙夫人能在方帛上刺繡,作列國五岳﹑河海﹑城邑﹑行陣的畫圖。時人謂之針絕。見晉王嘉《拾遺記.吳》。
1.比喻文辭華麗。
1.山名。在今陜西省臨潼縣驪山上,有東繡嶺﹑西繡嶺。以山勢高峻,如云霞繡錯,故名。
1.唐宮名。舊址在今河南省陜縣。唐高宗顯慶三年建。見《新唐書.地理志二》。
1.繡花的袋子。
2.比喻博學(xué)而文詞豐富者。
1.亦作"繡女"。
2.從事刺繡的婦女。
3.泛指少女。
4.指封建時代備選為妃嬪宮女的少女。
1.指田間的土埂和水溝。因其交錯如文繡,故稱。
傳奇劇本。明代徐霖作。一說薛近兗作。取材與唐代白行簡傳奇小說《李娃傳》。與元代石君寶和明代朱有fd6e5腦泳紜肚江池》為同一題材。寫妓女李亞仙和鄭元和的愛情故事,但與其他劇本不同的是增添李剔目毀容勸鄭苦讀的情節(jié)。近代許多劇種有此劇目。
1.猶繡口。
1.語出唐李賀《浩歌》"買絲繡作平原君,有酒惟澆趙州土。"后以"繡絲"為對人表示崇敬之典。
1.裝飾華麗的門。
1.古代食品名。肉丸子。
1.彩色繡花的絲織品或衣服。
本指用絲線刺繡而成的佛像或人像。明清以來通俗小說流行,書首或卷首、回首常附雕版印刷的(后也有石印的)線描人物圖像,也稱繡像”。
1.即繡補(bǔ)。明清官吏的補(bǔ)服前胸及后背綴有金線或彩線繡的鳥獸圖像,故名。
1.華筵。
1.彩繡的絲綢衣服。古代貴者所服。今多指飾以刺繡的絲質(zhì)服裝。
2.見"繡衣直指"。
1.見"繡衣直指"。
1.即繡衣直指。
1.即繡衣直指。
1.即繡衣直指。
1.亦作"繡梓"。
2.精美的刻版印刷。古代書版以梓木為上,故稱。
1.猶刺繡。
1.長袖和被巾。
戴在袖子上的標(biāo)志糾察戴有袖標(biāo)。
1.謂秘密送達(dá)。
1.見"袖椎"。
1.置名刺于袖中,以備拜謁時通名。
1.袖藏利刃。
1.周上卿尹吉甫后妻因妒前妻之子伯奇,乃取蜂去毒,綴于衣上,誘伯奇前綴之,因譖之于吉甫。吉甫怒,乃放伯奇于野。事見漢蔡邕《獨斷.琴操.履霜操》◇用以指暗中設(shè)計誣害人。
1.見"袖手旁觀"。
1.袖子。
1.古代的一種兵器。箭裝于筒中,內(nèi)設(shè)彈簧,一按機(jī)括,箭即發(fā)出。筒長六寸,箭長四寸六分。用時藏于袖中,故名。
1.謂受賄。
1.袖子的邊緣。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