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借指平民。晉諸葛長民,有武功,歷官顯要。曾督青揚二州諸軍事,領青州刺史,又領晉陵太守,鎮丹徒。長民驕縱貪侈,不恤政事,所在殘虐,為百姓所苦。常懼劉裕繩之以法,乃嘆曰"貧賤常思富貴,富貴必履機危。今日欲為丹徒布衣,豈可得也!"后果為劉裕所殺。見《晉書.諸葛長民傳》。
2.指南朝宋劉穆之。穆之東莞莒(今山東莒縣)人,世居京口(丹徒),少時家貧,常就岳家乞食。一日食飽求檳榔,其妻兄弟戲之曰"檳榔消食,君乃常饑,何忽須此?"及穆之為丹陽尹,召妻兄弟飲,至醉飽,令廚人以金盤盛檳榔一斛進之。見《南史.劉穆之傳》◇以指貧困未遇之士。
又稱剩余定理”。初等代數中的一條重要定理。即多項式ゝ(x)除以x-a所得的余式等于這個多項式當x=a時的值f(a)。因法國數學家裴蜀首先發現,故也稱裴蜀定理”。
1.指農家以自給之馀剩交納的賦稅。
1.謂剛醒后的未盡的睡意。
1.事后或身后留下來的思念。
2.指思念前人﹑前事。
3.傳留后世的思想情致。
1.傳留下來的風習。
1.其他的星宿。
1.無窮的美好姿態。
2.指殘留的姿色。
1.指一言半語。
2.未盡之言談。
1.謂不盡的嘆息。
1.指吃過的桃子的殘剩部分。語本《韓非子.說難》"昔者彌子瑕有寵于衛君……異日,與君游于果園,食桃而甘,不盡,以其半啖君。君曰'愛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彌子色衰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嘗矯駕吾車,又嘗啖我以余桃。'故彌子之行未變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見賢﹐而后獲罪者﹐愛憎之變也。"后用作以男色事人之典實。
1.便桶的別稱。
1.猶馀哀。
1.大痛之后未全部消失的痛楚。
1.殘剩的唾沫。比喻別人說過的話。
1.猶馀音。
1.除此以外。
1.馀剩未盡的威力。
1.留下的耐人回想不盡的意味。
2.馀留的氣味﹑味道。
1.遺留下來的文章﹑文字。
1.古水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的鄂爾渾河。
1.猶遺跡。
1.其他事務。
1.其他物品。
2.眾多的物品。
3.多馀的物品。
1.猶殘喘;殘生。
2.指正項利息以外的一種附加利息。
1.沒有改掉的﹑遺留的習染﹑風尚。
1.指身后的喜慶。
1.空閑;閑暇。
1.空閑。
1.殘霞。
1.剩下。
1.見"余閑"。
1.直角三角形任意一銳角的鄰邊和斜邊的比,叫做該銳角的馀弦,用cos(角)表示。參見"三角函數"。
關于三角形的任意一邊的平方等于其他兩邊的平方和減去這兩邊與它們夾角的余弦的積的兩倍的定理。即a2=b2+c2-2bc玞os玜,b2=c2+a2-2cacosb,c2=a2+b2-2abcosc。
1.見"余羨"。
1.殘留的香氣。
2.濃郁的香氣。
3.其他香氣。
4.馀下的香料。
1.馀音。
1.見"余音繞梁"。
1.見"余音繞梁"。
1.不盡之思。
1.指衰亂現象。
1.古代天子居喪時的自稱。也寫作"予小子"。
2.古代天子及諸侯王對先王或長者的自稱。
1.猶后效。
1.指微笑。
1.殘留的香味。
1.謂其他罪行。
1.未盡的興致。
2.指宴會或會議后的文娛活動。
1.指吃剩的食物。
1.謂傳留后世的德行。
1.《楚辭.漁父》"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后因以"余醒"指酒馀猶醒,以比喻不隨濁世浮沉。
1.濃密的樹蔭。引申指蔭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