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傳說是漢遼東人,學道于靈虛山,后成仙化鶴歸來,落城門華表柱上。時有少年,舉弓欲射之,鶴乃飛,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累累。"見晉陶潛《搜神后記》卷一。北周庾信《和宇文內史春日游山》詩"道士封君達﹐仙人丁令威﹐煮丹于此地﹐居然未肯歸。"后用以比喻人世的變遷。
1.晉王嘉《拾遺記.昆侖山》"﹝昆侖山﹞傍有瑤臺十二,各廣千步,皆五色玉為臺基。"后因以"十二層"形容仙境中重重迭迭的樓臺。
1.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1)古代用以記年﹑月﹑日﹑時。《周禮.春官.馮相氏》"掌十有二歲﹑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敘事,以會天位。"賈公彥疏"十有二辰者,謂子﹑丑﹑寅﹑卯之等。"《國語.楚語下》"是以先王之祀也,以一純﹑二精﹑三牲﹑四時﹑五色﹑六律﹑七事﹑八種﹑九祭﹑十日﹑十二辰以致之。"韋昭注"十二辰,子至亥。"(2)用于記星次。《史記.天官書》"斗秉兼之,所從來久矣"唐張守節正義"言北斗所建秉十二辰,兼十二州,二十八宿,自古所用,從來久遠矣。"宋沈括《夢溪筆談.象數一》"今考子丑至于戌亥謂之十二辰者,《左傳》云'日月之會是謂辰',一歲日月十二會于東方,蒼龍﹑角﹑亢之舍起于辰,故以所首者名之。"
2.(3)用于配十二生肖『蔡邕《月令問答》"凡十二辰之禽五時所食者,必家人所畜丑牛﹑未羊﹑戌犬﹑酉雞﹑亥豕而已,其余虎以下非食也。"參見"十二相屬"。
1.即十二時蟲。
1.見"十二時神"。
1.舊譯"十二入"。佛教語。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與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謂根塵相互涉入而能產生知覺,如眼根與色塵涉入而產生眼識。
1.唐武德初,關中之地398分為十二道。武德三年改為十二軍。
宋代名將岳飛英勇抗擊金兵,直打到朱仙鎮。皇帝趙構和奸臣秦檜力主投降,岳飛不服,高宗、秦檜在一天之中連下十二道金字牌召回岳飛◇用十二道金牌”形容極為緊急的命令。
1.喻不著痕跡。
又稱浮腫”。因細胞間或漿膜腔中液體積聚而表現為皮膚按之下陷的一種癥狀。常見的有心原性水腫、腎性水腫、肝原性水腫、營養性水腫。
1.圓珠狀的水滴。
2.傳說中可以吸引泉水的寶珠。
1.水和竹。常借指清幽的景色。
2.竹的一種√本科。生于河岸﹑湖旁﹑灌叢中或巖石山坡。竹材甚韌,宜劈篾編器物;筍可食。分布于我國長江流域以南各地。
1.見"水渚"。
1.亦作"水陼"。水中小塊陸地。
2.水邊。
1.文具名。專供注水于硯的盛水器。以玉石或陶瓷制成。
2.《水經注》的省稱。
1.方言$霓。
1.中草藥紫蘇的別名。參閱宋陶谷《清異錄.藥譜》﹑明陶宗儀《輟耕錄.藥譜》。
①地球各部分的水平面水準線。②猶水平”。業務、生產、生活等方面所達到的程度寫作水準|業務水準|提高生活水準。
簡稱水準尺”。進行水準測量的工具。與水準儀配合使用。長3米。有兩種(1)普通水準標尺。用優質木料或金屬材料制成。尺面上繪有黑白或紅白相間的厘米分格。(2)精密水準標尺。在木制尺殼內安裝一條因瓦合金帶,為提高測量精度帶上繪有兩排間隔為1厘米或05厘米的分劃線,兩排讀數相差一個常數。
測量地面兩點間高差的儀器。借助管狀水準器能使望遠鏡視準軸水平,配合水準標尺進行水準測量。常用的有微傾水準儀、自動安平水準儀和激光水平儀等。
國家高程系統的起算點。用作推算全國大地點高程的依據。中國過去曾先后在大沽、吳淞口等地設置水準原點,從1956年起改設在青島,其高程是根據青島驗潮站歷年記錄資料所確定的黃海平均海水面為零點。
能得到天然降水補給的地面和地下淡水源。常以年為周期,以水量(米3)進行計算。中國水資源總量約為27萬億米3,呈現東南沿海豐水,西北高原少水;夏秋季水多,冬春季水少的特點∠理調節開發、綜合利用水資源,是國家建設、社會發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1.水里浸泡。
2.水跡。
1.《書.禹貢》"江漢朝宗于海。"后因稱海為"水宗"。
1.神話傳說中的水中兵卒。
分布于貴州的少數民族。約347萬人(1990年)。用水語。曾有古老文字水書”,通用漢文。信奉萬物有靈。喜跳銅鼓舞、蘆笙舞。傳統節日有端節等。主要從事農業。
1.方言。指好閑扯且無節制的人。
1.瓦工,泥水匠。
1.制造豆腐的作坊。通常稱豆腐坊。
1.用熔點較低的鉛錫合金焊料連接金屬的一種釬焊方法。
1.比喻中看不中用的人。
1.揩物佩巾。
1.拭手的巾帕。
1.佩巾。古代女子出嫁時的裝飾。《詩.豳風.東山》"親結其縭,九十其儀。"《儀禮.士昏禮》"母施衿結帨。"后遂以"帨縭"并稱作為嫁妝的代稱。
1.佩巾與韖帶。
1.指妝奩。
1.濁酒過濾成的清酒。齊,濁酒。
1.用灰過濾后的清水。
2.古代祭祀用的白酒和清水。
1.指拭勺子以酌酒。《周禮.春官.司尊彝》"盎齊涚酌。"鄭玄注引鄭司農曰"涚酌者﹐捝拭勺而酌也。"孫詒讓正義引段玉裁曰"司農讀涚為'捝'﹐捝拭猶拂拭也。"一說﹐謂以清酒羼入用竹筐過濾。涚﹐濾酒使清;酌﹐指過濾之方法。見林尹《今注》。
1.解去馬鞍。稅﹐通"捝"﹑"脫"。
1.脫驂。解下驂馬。稅,通"捝"﹑"脫"。《禮記.檀弓上》"孔子之衛,遇舊館人之喪,入而哭之哀,出,使子貢稅驂而賻之。"一本作"脫驂"。陸德明釋文"稅,本又作說。"后遂以"稅驂"為臨故人之喪或追念已亡故人之典。亦借以指故人亡故。
1.征稅的產業。
1.征稅的場所。
1.征收的貨幣。
1.停車。
1.征稅機關收稅后給與納稅人的憑證。
1.掌管稅收的宦官。明時各省稅收皆由宦官掌握﹐故有此名。
1.猶稅屋。
1.謂放置調度。
1.按稅率繳納的稅款數額。
1.關于征稅的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