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由新鮮酵母經過干燥而制成。分為面包發酵用及醫藥原料用兩種,前者是以新鮮酵母在低溫(40℃以下)烘干,所得成品含有80%以上活酵母細胞;后者是將新鮮酵母自溶并滅菌后,經較高溫干燥,所得成品除含b族維生素外,還含蛋白質約40%以上。干酵母還可用作飼料。所制成干酵母片可用以防?b族維生素缺乏癥。
1.意謂漢德浩蕩,等同五帝,而居三王之上。或謂漢德不及五帝而勝于三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方將增泰山之封﹐加梁父之事﹐鳴和鸞﹐揚樂頌﹐上咸五﹐下登三。"裴髎集解引韋昭曰"咸同于五帝﹐登三王之上。"司馬貞索隱引李奇曰"五帝之德﹐漢比為減;三王之德﹐漢出其上。故云'減五登三'也。"后引作"上咸五﹐下尊三"﹐用以形容自命不凡﹐目空一切。
1.時間最早或數量最大的限度。與"下限"相對。
1.猶上法。謂準上以為法。
2.指上司。
1.天子舉行大典時,主持禮儀的官員。
2.對宰相的尊稱。
3.泛稱大臣。
4.宋代稱居首位的宰相。
5.星名。
1.猶上駕。馬之最良者。《詩.鄭風.大叔于田》"兩服上襄,兩驂雁行。"鄭玄箋"襄,駕也,上駕者,言為眾馬之最良也。"一說,猶言前駕。王引之《經義述聞.毛詩上》"上者,前也,上襄猶言前駕,謂并駕于車前。"
1.舊時屬下備文向上司呈報叫"上詳"。
1.古代的大學。
1.謂鳳鳥飛鳴于空中。
2.指飛升。
1.前述事項。
1.效法于上。
2.軍銜,校官的一級,高于中校。
1.漢樂府《鐃歌》篇名,以第一句"上邪"二字而名。上,指天;邪,通"耶",語氣詞。上邪,猶言天啊,即指天為誓的意思。
1.將鞋幫﹑鞋底縫在一起。
1.君心。
1.農歷每月上旬的辛日。
1.指七﹑八月東北信風。
1.重刑;極刑。
1.上升。
2.謂君上的行事。
3.指上級的指示或命令。
4.官府文書由下級致上級稱上行。
5.從下游向上游行駛。 6.我國鐵路部門規定,列車在干線上朝著首都方向行駛,在支線上朝著連接干線的車站行駛,皆謂之"上行"。上行列車編號用偶數,如14次,82次,104次等。
1.指明清時下屬謁見上司或學生晉見老師所用的名帖。
1.即上廳行首。官妓班首的稱謂。亦泛指名妓。
上頭的人怎樣做,下面的人就照著怎樣做(多指壞事)干部要嚴于律己,不要有失當的行為,以免上行下效,造成不良的影響。
1.大姓,指望族的姓氏。
2.問人姓氏的敬詞,猶言貴姓。
1.猶上庠。古代國家設立的大學。
1.上天。
2.道家稱人的心臟為上玄。
1.精選出來的上等品。
2.遴選,鹽。
1.最好的學習。
2.指古之上庠或太學。
1.同"上蕁"。
1.十日為旬。每月第一日至第十日為上旬。
1.進呈言辭。
1.向上燃燒。
2.指邪火上升。
1.猶言入眼。用在看﹑瞧等動詞后面,表示合意。
1.演出;放映。
1.呈報朝廷,請求定案。
1.謂天上的陽氣。
2.唐宮名。
1.唐新樂府曲名。此題系李紳首創,原詩久佚。白居易曾作《上陽白發人》,序云"天寶五載已后,楊貴妃專寵,后宮人無復進幸矣,六宮有美色者,輒置別所,上陽其一也。貞元中尚存焉。"按,詩題一本作"上陽人"。又元稹亦有《上陽白發人》詩。皆傷宮女之苦。
1.唐宮名,高宗時建于洛陽。
1.喻宮娥。
1.唐新樂府曲名。詳"上陽白發人"。
1.裝進腰包。多指賺取非分的錢財。
1.爻是構成《易》卦的符號,分陽爻"-"和陰爻""兩種。每六爻合成一卦,其位置在最上的一爻稱為"上爻"。
1.上等菜肴。
1.指仙藥。
2.療效極高的上等藥物。
1.前代;先世。
1.前夜。
1.謂通名進見尊長。
1.外衣。
2.上身穿的衣服。
1.高明的醫生。
2.比喻賢能的政治家。
1.最高的法則。
2.隆重的禮節。
3.崇尚儀節。上,通"尚"。
1.至義,最高的義。
2.尚義。上,通"尚"。
1.君上的心意﹑意旨。
1.謂上富下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