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因助辦喪事而贈送的財物。
2.謂因助辦喪事而以財物相贈。
1.即豬脬。胞,通"脬"。
1.古代車名。
1.豬的肥肉。
2.指整片的臘肉。我國西南一些少數民族的傳統食品。
1.用米粉做成的卷狀粉條,因形狀類似豬腸,故名。
1.俗稱荇菜。
2.莼菜之老者,可飼豬。
1.亦作"豬癲瘋"。
2.豬的一種疾病,由中樞神經疾患引起。比喻人的癲狂。
1.見"豬顛風"。
1.古代神話中的一種動物。
2.指豪豬。
1.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軍使用的一種土炮。
1.豬的肝臟。《后漢書.周黃徐姜等傳序》"﹝閔仲叔﹞客居安邑。老病家貧,不能得肉,日買豬肝一片,屠者或不肯與,安邑令聞,勑吏常給焉。仲叔怪而問之,知,乃嘆曰'閔仲叔豈以口腹累安邑邪?'遂去,客沛。以壽終。"后即用以表示牽累主人的典實。
2.借指暗紅色。
1.豬油。
2.草名。
1.用豬皮去毛后加工制成的熟革。結構緊密,耐折,耐磨,毛孔大,透氣性能好。
1.豬與狗。
2.詈詞。謂人下賤如牲畜。
1.指野公豬。性兇猛,是農業害獸。
1.專職養豬的人。
1.指臘肉。
1.又稱貒。即獾。
1.豬圈。
1.即豬瘟。參見"豬瘟"。
1.古夫馀國官名。
1.亦作"豬闌"。
2.即豬圈。
1.婦女分娩時因感受風邪疫毒而引起的疾病。即產后風痙。
1.見"豬欄"。
1.即豬圏。
1.即豬鬃。
1.菌類植物。菌核中醫入藥,有利水滲濕的功效。
1.龍首的豬。指安祿山。
雙子葉植物,豬籠草科。常綠半灌木。著名的食蟲植物。葉的中部變成細長的卷須,上部膨大成圓筒狀捕蟲囊,外形如運豬的籠子,故名。囊上有蓋,蓋下有蜜腺,囊內有酸性消化液。小蟲吸蜜時掉入囊內,即被消化液消化吸收。產于印度、澳大利亞等地,中國廣東南部和海南亦有。
1.方言。豬。
2.詈詞。
1.像母豬搖尾巴一樣多的利息。
1.俗稱十二生肖之一豬所代表的年份,即亥年。
1.即豬脬。
1.即豬脬。
1.炸過或煎過的大片瘦豬肉。
1.豬的膀胱。質韌,可裝物。
1.比喻好吃懶做﹑不務正業的壞朋友。
1.亦稱"豬婆子"。
2.母豬。
1.鼉的俗稱。也叫揚子鱷。
1.見"豬婆"。
1.養豬的場所。
1.茅犀。
1.猶潴水。蓄聚水流。
1.方言。詈詞。"豬頭三牲"的歇后語。謂不明事理或不識好歹的人。
1.指舊時用于祭祀的牛﹑羊﹑豬。亦泛指祭品。
1.喻橫沖直撞,流竄侵擾。
1.漢王莽組織的軍隊名。喻其銳利勇猛,如豬奔逐。
1.見"豬娃子"。
1.亦稱"豬娃子"。
2.小豬。
1.對身體肥胖的權勢者的蔑稱。
1.豬的一種急性傳染病,由濾過性病毒引起。癥狀是臥著不起,發高燒,眼結膜發炎,流淚,皮膚上有紫紅色斑點,起初便秘,接著拉稀,幾天之內就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