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班姬扇"。
2.漢成帝妃班倢伃失寵后,作《團扇》詩(亦稱《怨歌行》),以秋扇見|自喻◇以"班女扇"比喻失寵者或廢棄之物。南朝梁劉孝綽《校書秘書省對雪詠懷》"恥均班女扇,羞儷曹人衣。"前蜀韋莊《同舊韻》"簟委班姬扇,蟬悲蔡琰琴。"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二》"顧況與韋夏卿飲酒時,金氣已殘,夏卿請席征秋后意,或曰'寒蟬鳴',或曰'班姬扇'。"清許光治《水仙子》曲"拚不棄班姬扇,怕重張河朔筵。"又因班詩中有"團團似明月"之句,亦以形容圓月。
1.古代飾有鳥形﹑鳥羽或象骨的酒器。一說為犧尊和象尊的合稱。
1.古代祭祀用的純色羊。
1.指古代祭祀時掌管犧牲的官吏。
1.見"犧尊"。
1.即豨薟。草名,又名豬膏莓。可制藥丸或藥酒。
1.亦作"■■"。
2.鳥聲。
1.齊備。
1.見"悉達多"。
1.梵語。sarva-siddh?rtha(薩婆悉達多)音譯的略稱。智慧的意思。
2.釋迦牟尼為凈飯王太子時的本名。亦譯作"悉達陀"﹑"悉達"。
1.見"悉達多"。
1.盡其甲兵。
1.見"未沫"。
1.指事情發生以前。
1.不免,免不了。
2.猶言不能不說是。表示不以為然。
1.未命名。
2.不知名稱。
1.二十年代文學團體名。1925年成立于北京,因主辦《未名叢刊》﹑《未名》半月刊,故稱。初由魯迅創始,后得其大力支持。主要成員有韋素園﹑李霽野﹑曹靖華等。
1.天沒有亮就穿衣起床。形容勤于政事。
1.不曾休止。
2.引申為未消失。
1.未能免于俗例或常情。典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阮仲容步兵居道南,諸阮居道北;北阮皆富,南阮貧。七月七日,北阮盛曬衣,皆紗羅錦綺。仲容以竿掛大布犢鼻裻于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復爾耳。'"。
1.猶未遇。
1.《宋史.律歷志三》"國朝復挈壺之職,專司辰刻,署置于文德殿門內之東偏,設鼓樓﹑鐘樓于殿庭之左右。其制有銅壺﹑水稱﹑渴烏﹑漏箭﹑時牌﹑契之屬……牌以告時于晝。"原注"牌有七,自卯至酉用之,制以牙,刻字填金。"牌,原指報時的牙牌,后因以稱未時為未牌,即今十三時至十五時。
1.未必妥當。
2.沒有平息。
1.無期。謂不知何日。
1.猶不滿意。
1.亦作"未遽央"。
2.未能倉猝即盡。
1.未能立即止歇。
1.不如。
2.猶言無可奈何。
1.見"未入流"。
1.明清稱官階不到從九品的職官。
1.不如,比不上。
1.未能展現,未能表明。
2.古代陰陽五行家以十二支定方位。子在正北,午在正南,卯在正東,酉在正西。未申在西南方。
1.未曾,沒有。
1.異石名。
1.十二時辰之一。指十三時至十五時。
1.沒有賣出去。喻士人求官不得或應試未中,沒能換得施展自己才能的機會。
1.未斷氣,沒死。
2.無差異,相同。
1.沒有降霜。素,借指霜。
1.指沒有成功或未能如愿。
1.指亡國的孑遺。
2.舊指婦女的丈夫死后,喪服未滿之時。
3.見"未亡人"。
1.謂孀居的歲月。
婦人夫亡后自稱大夫勤辱,不忘先君以及嗣君,施及未亡人。也通指寡婦剛剛十九歲就成了未亡人。
1.不是不可以。委婉地肯定。
1.未悉,不知。
1.謂沒有時間顧及。
1.不知道或了解得不清楚。
2.不夠詳盡。
1.不用,不要。
1.謂事情尚未顯出跡象﹑征兆。
2.尚未形成。
1.尚未顯露的禍患。
1.見"未芽"。
1.亦作"未牙"。還沒發生;還沒萌動。
2.尚未發芽。